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行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知名作家作品选文中,入选频率最高的当属老舍作品。经过研究笔者发现大部分文学作品在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时,教材编者都会对这些原作进行或多或少的润色、修改,并根据编写需要采取不同的编排方式。本论文以中国内陆地区使用最广泛的现行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以其中从小学至高中所有入选的11篇老舍作品选文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人民文学出版社《老舍全集(1-19卷)修订版》中的老舍作品原文为对照底本,对老舍作品选文的改写、编排情况做了详细研究。通过逐字逐句地对照、比较,笔者发现老舍作品选文的普遍改编方式包括下列三种:文本改写、句段删减、课文中助读系统和实践活动系统的编排。编者对于老舍原文的改编,有的较为合理,在学生阅读或教师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对学生文学修养的提高也能发挥积极作用;有的不恰当改编对老舍原文的内容、主旨或结构会造成或多或少的不良影响。通过研究,笔者发现老舍作品选文改编原因主要在于:文本规范表达的需要、教材编审者的编写意图、学生主体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教学课时安排的需要。鉴于以上四个方面的需要,教材编者对选文原作进行适当改编是不可避免的,但不应以改变或损害老舍原作的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为代价。教材编者对老舍作品选文的恰当改编,经过语文教材的传播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老舍作品的经典化,但教材选文的改编也有部分不足之处,应当引起教材编者及一线教师的关注和进一步思考。对于作家作品经过“加工”而选入语文教材的这一普遍现象,本文提出了什么样的作家作品适合在选入语文教材时进行改编,以及教师教学的相关建议。以期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更适合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需求,能更合理高效地达到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