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作为儿童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一直在教育方式中处于重要地位,家庭教育会推动儿童成长,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儿童从父母身上学习行为习惯以及处世的价值观,尤其在小学阶段,家庭教育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一旦失衡,儿童的成长就得不到正确引导。不同的教育方式会收获不同的结果,理解与温暖能帮助儿童自主养成优秀的性格与习惯,鼓励与宽容让儿童自由成长,并带给儿童极大的安全感与信任感。与之相反的是,专制与惩罚会造成儿童急躁任性,排斥与羞辱会损害儿童的自尊心,这些粗暴行为会阻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当今升学压力让父母也急躁不已,随之产生的不良教育方式更是给儿童带来了负面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直重视教育,这种价值观的出发点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升学压力让大家对成绩的重视程度上升,中高考也被视作能改变命运的两次大型考试。为了备战中高考,中国父母们在时间、金钱和精神上都做出了极大付出,也出现了许多不良教育方式:不考虑实际情况给儿童报辅导班;只以成绩论儿童的优秀,不看儿童的闪光点;辞职陪伴儿童读书,给儿童规划极高的学习目标,但成绩上不去又让亲子关系陷入僵局。种种高压的对待方式让儿童产生逆反心理,旷课、逃学行为屡见不鲜;只顾学习的儿童运动能力极弱,运动时出现猝死现象;因成绩不足无法得到认可的儿童愈发自卑,陷入自己一事无成的错误想法;承受不住高期望值的脆弱生命逝去。这些现象不仅不利于个人发展,更是对社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不良影响。本文以辽宁省D市某家长为例,基于认知行为疗法对矫正家长不良教育方式展开研究。笔者通过参与式观察法和实地访谈法获得关于案主教育认知及方式的资料,深入了解案主对学业压力的真实想法、与儿子因学业产生隔阂等方面的问题。笔者发现案主的不良教育方式源于她的不良教育认知,所以通过引导案主认识自己给儿子带来的伤害,消除案主的负面情绪,增强亲子沟通,增加案主解决问题的耐心。笔者通过评估总结发现,案主对不良教育方式带给儿童的负面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教育问题的适应及解决能力有所增强。实践表明,个案工作的介入对矫正家长不良教育方式具有很好的实效性,为家庭社会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为今后社工工作的开展增添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