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石油工业飞速发展,石油的年消耗量逐年增加,同时造成的环境污染现象也随之增加。开展石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好的表面活性、结构多样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等优点,在生物修复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实验从大庆油田井出水样品中分离筛选得到4株产表面活性剂菌株,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对能力最强的菌株W112产表面活性剂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最佳碳源为3%麦芽糖,最佳氮源为0.15%的硫酸铵+硝酸钠(1:2)混合氮源,培养温度为37℃,装液量为100 mL/500 mL,pH值为7.0,接种量为10%。对W112产生的表面活性剂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具有良好的温度、pH和盐稳定性,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通过红外光谱和TLC分析,初步确定W112产生的表面活性剂为一种脂肽类物质。本研究同时从大庆油田油水混合样品中通过失重法和薄层色谱法筛选得到12株石油降解菌株(包括11株细菌和1株放线菌),其中7 d对原油的降解率达到40%以上的有4株(DQ1、DQ3、DQ6、DQ(6)),进一步研究发现这4株对石油的4种组分(饱和烃、芳香烃、沥青质和非烃)具有不同降解能力,其中DQ6对4种组分均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而DQ1、DQ3对非烃和沥青质的降解尤为明显,DQ(6)对饱和烃的降解比较突出。W112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对DQ6的饱和烃和芳烃降解具有促进作用,而对非烃和沥青质的降解无明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