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乐民”思想是当下孟子研究中受到一定程度忽视、但又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主题。从更为宏观、深刻的政治哲学视域下对其进行审视,以儒家“道德的政治”为先行视野对孟子乐民思想进行剖析和澄明,是极其必要的。孟子乐民思想具有完整的结构和明晰的脉络,以乐民为线索,可以将孟子哲学中的“不忍人之政”之政治理念和“天人合一”之形上追求加以贯穿。基于研究需要,可以从“使民乐”和“民自乐”两方面便对孟子乐民思想进行综合把握。“使民乐”着眼于政治权力主体,以仁政思想为根柢,从政治哲学的高度为乐民确立基调、打开场域,包括物质保障和精神关怀两个层面的内容。“民自乐”则是在政治哲学视野所开显的语境中,着眼于民众自身,一方面强调通过“反身自诚”来获得“万物皆备于我”的莫大之乐;一方面强调通过“修齐治平”的自我提升达到个体实现与政治化成的统一,并进而达到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之至高乐境。“使民乐”和“民自乐”二者共同构成了孟子乐民思想的完整意蕴,通过“民自乐”的内在实现与自身的外化的“使民乐”政治需求合二为一,共同构建孟子向往的“上下与天地同流”之完整乐民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意义不只在于历史的考据,更在于令其在当下民族复兴境遇中的再生。通过对孟子乐民思想的政治哲学研究,一方面可以深化对孟子整体思想的理解并开启新的求索路径,另一方面也对处于复兴中的中华民族探寻适合自身的理想政治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