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历来是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受新古典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影响的学者多倾向于通过私有化途径完成对传统小农的规模化改造。马克思主义学派也倾向于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只是后者在如何实现规模化上与新古典学派存在分歧。马克思主义学派认为,只有在充分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之后,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才有实现的可能。本文对建立现代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农产品需求、兼业化条件下的农民就业与收入等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综合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家庭农场的必然性、可行性、建立途径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文章主体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从人—地关系角度论述了建立现代家庭农场所必需的要素保障。人口转变和就业转换两大趋势的共同作用将使得长期以来困扰中国农业发展的人—地紧张关系得以缓解,为土地的适度集中和现代家庭农场的出现提供必要的要素保障。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对建国以来中国人口转变的历史回顾;对近中期人口和劳动力增长趋势的预测;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的就业结构转换对农业就业人口的影响分析;人口、就业变动条件下的劳均耕地(播种)面积预测等。
第二章从消费结构转型的角度论述了建立现代家庭农场的诱致性市场环境。正在发生的城乡消费结构转型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会,为农业生产结构的转换提供了巨大的诱致性动力。消费结构的变化要求农业生产结构必须适应市场做出相应的调整——由传统的“以粮为纲”的生产结构向粮食—经济作物—副业并重的兼业化结构转换。本章详细分析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在食物供需基本平衡的假设下对近中期初级农产品需求、单个农民产出、劳动投入和收入进行了定量研究。
第三章从比较优势角度考察了劳动密集型家庭农场在开放条件下的竞争力。消费结构升级诱致的生产结构转型内在地契合了我国的资源禀赋,将使得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得以更好的发挥。本章从比较优势出发,阐释中国特色的劳动密集型现代家庭农场在全球化背景下依然可以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主要采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法(DRC)对主要农产品的竞争优势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已基本不具备竞争优势,而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上则具有较明显的比较优势。现代家庭农场将是进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的良好载体。
第四章是本文的政策建议部分,内容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经营组织创新、农村教育与人力资本投资等方面。政府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技术支持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笔者并不提倡政府再次直接控制经济和生产,本文设想中的政府主要是服务性、扶持性和设计性的,使用市场机制和激发农民通过市场体系谋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农业自身的发展乃是本文的立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