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平衡视角下的我国社区公众参与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43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时代的民主政治发展中,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治理现代化、共建共治共享都对基层公众参与提出了新要求。基层公众参与沿着两种主要路径:一是定期化选举民主的政治参与,二是常态化的社会参与。面对社区参与主题泛化和政治主题淡化的失衡局面,需要重视作为第三种形态的民生政治参与或生活政治参与,使其体现权力行使的政治功能,又体现权利维护和利益诉求的治理功能。社区是公众参与的主要空间场域,是参与的起点而非终点。社区是最小的治理单元和加强政治建设的基本单元,具有政治末梢的作用,也是最微观的政治生态系统。理论和实践双重层面需要关注基层公众参与活动存在“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好解决”的典型现象。“闹”常被视为一种较为有效但不太有序的公众参与方式。蕴含的理论问题是“有序参与无效”和“有效参与无序”的悖论。然而既有研究的秩序效能视角缺乏解释力的广度和深度,有序和有效在秩序和效能之外还包含了更多的含义。该问题从根本上反映了公众参与的参与供给和参与需求的失衡问题,政府和公众如何实现参与供给和参与需求的衔接转化和融合平衡。超越制度主义制度均衡理论局限于制度的解释,应从参与供给和参与需求融合平衡视角开展深入系统化研究。公众参与要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实现参与供给和参与需求动态平衡。社区公众参与的研究价值体现了现代化、本土化、理论化、实践化语境的需要。当前公众参与的研究和实践持续保持较高热度。国外理论实践积累了较多成果。国内正致力于本土化、体系化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从多维度进行研究综述,理论维度可归纳为参与制度论、参与选择论、参与行为论,价值维度分为肯定论、否定论和辨证论,还包含了内容、主体、实践等维度。研究评析发现公众参与应重视挖掘供需平衡的研究视角。供需平衡视角下社区公众参与的相关理论阐释,界定了核心概念和厘清了相关概念辨析。公众参与和政治参与从混同走向分化,社会参与从边缘化到主流化,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从并存到交融发展。理论基础体现了公众参与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国家社会理论、结构文化理论。探讨供求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供求观、新制度主义的制度均衡理论的启示,经拓展融合创新形成公众参与的供需平衡视角。公众参与的理论逻辑在“质”的方面存在着参与有序性和有效性的双重期待,实践逻辑在“量”的方面存在着参与不足和参与过度的双重忧虑。公众参与制度主义视角存在供给困境,理性选择视角存在需求困境。提出公众参与的“双主体论”和“主客体同位论”,有利于实现政府和公众在供给和需求的双向融合。社区公众参与的理论演进走向本土化和体系化,制度演进彰显时代化和现代化,主体演进从权利主体到利益主体,内容演进政治主题淡化和参与主题泛化,行为演进逆向公众参与和顺向公众参与并行发展。基层治理现代化和共建共治共享对社区公众参与提出了新时代要求。体现了动员参与现场化和自主参与网络化、动员参与公益化和自主参与利益化的特点。总体发展趋向体现了“四个分化”和“五个融合”,及其分化与融合的二重属性,也为供需融合奠定了基础。社区公众参与的新案例新模式的比较研究,供给主导开展横向比较研究,从“现象——机制”结构分析“下沉型”党建动员模式、“吸纳型”社会融合模式、“平台型”多元共治模式。需求驱动开展纵向追踪研究,从“过程——结论”结构分析需求共识的权利型参与、需求分化的利益型参与、需求分歧的权力型参与模式。呈现了“双报到”“平安促进会”“社区议事厅”、S市K社区的多个参与案例。梳理供需双向维度在参与价值、主体、内容等方面的多维失衡困境,归纳出制度供给、政治文化、权力分配、参与需求、秩序效能等因素的影响。社区公众参与沿着“目标导向——现实融合——治理路径”三个结构向度推动供需平衡。目标向度提出按需参与的目标导向,理念导向的按需参与统合价值导向的有益参与、过程导向的协商参与、模式导向的代理参与推动供需平衡。建构按需参与的双重解释视角、重叠共识和三层阶梯。融合向度探讨按需参与理论的实践样本,介绍“三元里模式”的按需参与,对协商参与、代理参与、有益参与的融合。从实践案例审思组织动员和集体动员、参与阈值和忍耐阈值、需求共同体和共同体意识、组织化参与和参与组织化的作用机制。治理向度建构了公众参与的五层融合阶梯模型,通过参与政治建设统筹供需平衡,参与制度建设引领供需平衡,参与文化建设培育供需平衡,参与平台建设促进供需平衡,参与能力建设推动供需平衡。政治导向和行政导向结合重塑社区公众参与的政治功能。
其他文献
<正>中国城镇化发展已进入以城市更新为主导的战略阶段。建设已从过去追求的“有没有”转而追求“好不好”,但要将什么内容改“好”,改造成什么样算“好”,在改造过程中如何做“好”,改造效果“好不好”?面对这些问题,行业仍缺乏科学系统的总结与提炼。本文从项目实践中进行归纳总结与思考,旨在探索并逐步解决社区更新怎样算“好”的核心问题。
期刊
近年来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在强调支持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好融资担保“放大器”的功能,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如缺少有效担保、企业实力较弱且不规范、融资渠道窄、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等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尤其自2019年底突发新冠疫情以来,国内中小微企业发展更面临严峻挑战,餐饮、旅游、制造等行业所受冲击尤为明显,对于融资担保公司来说代偿风险进一步加大,对于金融欠发达的宁夏地区来说,企业信用风险发生概
<正>20世纪60年代风云变幻,不仅有法国的"五月风暴",还有美国的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跟选择与工人阶级站在一起的法国学生不同,美国的学生们脱离了传统左派的语境,从文化艺术领域汲取灵感,先锋派、摇滚乐、嬉皮士等亚文化在这场思潮中轮番亮相,留下一个个独具魅力的剪影。他们曾声势浩大,从为社会底层的黑人发声到反战运动席卷全美,塑造了美国一代人的思想和生活。
期刊
为了明确长岛海域海洋生物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及相互用关系,于2019—2021年春季和秋季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以及底栖生物的多样性、群落结构及物种丰度进行了详细分析。浮游植物受季节影响较大,其物种数目和多样性在秋季显著高于春季。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物种丰度在2021年秋季呈爆发式增长,主要的优势种为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和双壳类幼体(Bivalvia larva)。温度、pH、溶
云南腾冲盆地第四系硅藻土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含量为0.5~1.51%,氯仿抽提物含量为835.1~3901.5ppm,抽提物中的饱和烃组份主要由正烷烃组成,其中以nC23~nC33为主,主峰为nC29或nC31,奇数碳优势明显(OEP≥4),萜类化合物丰富,主要有C27—17β(H)藿烷、C29—17β(H)、21α(H)藿烷、C29—17β(H)、21β(H)藿烷、C30—17α(H)、21β(H)
期刊
<正>研究意义:当前中国足球长期在低水平徘徊的背景下,"校园足球"被赋予"后备人才培养""振兴国足"等期望。2015年颁布的《中国足球改革总体发展方案》提出校园足球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发挥校园足球的育人功能,校园足球的教育诉求与当下竞技诉求矛盾日益显化。大家关注的往往是学校取得了什么成绩,有多少名高水平的运动员被培养出来。价值选择的偏离正在牵引校园足球走向错误的发展方向,这使得足球在教育层面所发挥的作
会议
<正>在听障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书面语是他们与有声社会交流的主要途径。本文以听障学生的具体特点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分析作文教学中的难题,并且综合人的感官,从通感、共情、绘画这三个角度设计科学的作文练笔方案,同时指导学生了解写作的具体流程,通过这种方式为听障学生营造良好的写作环境,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期刊
作为儿童社会发展、情感发展和认知发展交互作用的中心,学习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儿童学习的质量和水平。美工区活动是幼儿园普遍存在的综合性学习区域活动,在培养幼儿学习品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现阶段我国幼儿在美工区中学习与活动质量不高,有关学习品质的现有研究成果较少。因此,本研究以美工区活动为逻辑起点,以4-5岁儿童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美工区活动中学习品质的发展现状,为教师对美工区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的有
<正>研究目的:根据2015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再次强调发挥校园足球育人功能、推进普及、促进人才模式化成长的要求,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在校园足球在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问题需要解析、解决。本文在专家访谈与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对近年来我国校园足球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梳理与分析,提出优化路径,以期促使校园足球健康,稳步且高
会议
<正>研究目的:随着国家政策的完善与足球事业的发展,校园足球也进入了相对热度的阶段。为了更好的认识和促进校园足球的发展,从全新的视角为校园足球提供新的发展思路。摒弃从顶层设计或者底层逻辑单一去看待校园足球发展的观念,尝试从更多角度去认识探索。最后结合足球发展的相关情况提出建议,以促进校园足球的研究与发展。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