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亚造山带作为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点构造单元,用于探究陆壳增生和构造演化史。华北克拉通则是研究地球克拉通化的关键地区。为更加了解中国大陆地壳的组成尤其是中、下地壳的岩石成分,本文选取中亚造山带东部和华北克拉通北部区域内的大兴安岭(狭义)、吉黑褶皱带、兴蒙造山带、海拉尔盆地、阴山褶皱带、燕山带和阿拉善地块七个构造单元来了解大陆地壳的岩石学组成。根据总结研究区各构造单元的地壳P波波速结构,依据波速(V_p)—密度(ρ)转换方法,计算中、下地壳的密度及在压力为600 MPa和温度为20℃时的校正P波波速结构,将波速与实验室岩石波速对比分析,得出各构造单元中、下地壳岩石组成。同时,根据各构造单元改正高程与热流值投图到“标准”热均衡曲线,进而判断其热均衡状态并简要分析热不均衡成因。通过热均衡分析结果显示大兴安岭(狭义)、吉黑褶皱带、阴山褶皱带处于热均衡状态,兴蒙造山带、海拉尔盆地和燕山带则处于热不均衡状态。导致热不均衡状态的原因有以下三方面原因:实际和标准地温线的差异;岩石圈地幔密度的差异;“拖拽”和“浮力”产生的动力学因素。P波波速和密度的对比结果都显示中亚造山带东部和华北克拉通北部各构造单元的中地壳成分是中性—基性过渡阶段,而下地壳物质成分是基性的。同时利用Behn和Kelemen(2003)提出的方法来分析地壳成分与地震P波波速之间的关系得出下地壳波速值在6.8 km/s左右,与实验室岩石波速对比结果也表明下地壳岩性是基性的,与高山提出的中国大陆下地壳成分为中性的结论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