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学史和人类思想史、文化史、文明史密切相关,而媒介的演变又和人类文明史密不可分。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抛开传统的经济学观念和美学理论,把媒介作为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演进的“原点”。虽然学术界对此争议不断,但媒介演变与人类文明进程间的密切关系却得到广泛认同,因此,美学史与媒介演变史之间也必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外,审美文化研究的兴起与媒介的发展密切相关。文字媒介时代,信息和文化的传播控制在能够读懂文字的知识精英和贵族手里,形成了思想和文化上的话语霸权,美学也成为流传于上层社会的“精英思想”;电子媒介时代,信息和文化的传播方式多元化,传统的话语权威受到挑战,媒体对“美”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误用,使得“美”也开始从“居庙堂之高”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引发了大量的社会文化现象,激起精英文化、世俗文化、大众文化间的种种争议。分析这些现象,离不开对媒介自身特点的探讨,也离不开对传统美学的掌握。比如电视媒介的出现,自身规定性中传播的大众性与愈来愈明显的资本市场运作一拍即合,使得其传播的产品——电视节目呈现出消费性因素;而其即时传播的特点,又使得电视节目呈现不同于其他媒介的艺术特点。再具体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由于传统文化的差异和固有美学理念的不同,电视节目的艺术性也呈现出不同的美学特点。本文试图将美学理论与具体电视节目联系在一起,将美学史与传媒史结合,从中西美学、文化比较的角度入手,结合媒介自身传播的特点和资本市场的表现,剖析电视媒介引发的各种文化现象,分析大陆电视综艺节目在“中和”这一传统文化和美学理念影响下呈现出的中国特色。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大陆电视综艺节目产生背景综述。作为电子媒介代表的电视,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电视综艺节目作为一种可编排、可感知的视听材料,是媒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置身于大陆特殊的审美文化背景下,大陆电视综艺节目必然会呈现出有中国特色的审美特性。第二部分大陆电视综艺节目审美特点分析。中和观念作为中华民族的最高审美理想和艺术批评的尺度,首先要求艺术的表现手段和方式要与人的感官承受能力的大小相适应;其次要求艺术内容要遵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情感适度原则。所以传统的文艺价值观一方面要求文艺反映社会政治,一方面又要节制人情感,以保证人的情感不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在这种影响下,大陆电视综艺节目的娱乐性、审美性以及受众的情感表达总是受到道德教化原则的牵制,关注亲情伦理的传统理念灌注到由电视的媒介特点、传播特点孕育出的审美特点中。第三部分对大陆电视综艺节目的审美反思。大陆电视综艺节目的演变历程,是对大众文化不断靠近的进程,是大众传媒和资本市场相互作用日益加强的过程,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的运作加剧,规模复制和商业因素不断渗透到电视综艺节目的形式与内容,电视媒介与生俱来的规模复制,批量生产的技术因素,图像呈现的感性刺激,与资本市场的商业运作一起,在节目编排中汇成电视节目的消费性内涵,于是,在大陆电视节目形态的演变中,娱乐性、审美性以及受众的情感表达也在不断突破传统文化的限制,媚俗化倾向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