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话语分析的不断发展,单一的语言学研究已经不能满足话语分析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因此话语分析从语言学转向了包括语言在内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而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生态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问题,话语分析也随之出现生态转向。作为旅游话语当中的一个小分支,景点介绍语篇以其多模态生态特征备受学界重视,而学者对其语言策略的研究颇少。因此,有必要从多模态话语分析与生态话语分析视角,挖掘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话语分析的不断发展,单一的语言学研究已经不能满足话语分析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因此话语分析从语言学转向了包括语言在内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而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生态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问题,话语分析也随之出现生态转向。作为旅游话语当中的一个小分支,景点介绍语篇以其多模态生态特征备受学界重视,而学者对其语言策略的研究颇少。因此,有必要从多模态话语分析与生态话语分析视角,挖掘景点介绍语篇中多模态生态特征所运用的语言策略。鉴于此,本研究选取20篇自然旅游景区的景点介绍语篇为研究对象,均摘自国外六大著名旅游网站。本研究基于韩礼德模式理论以及生态哲学观理论,从生态话语分析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融合视角——多模态生态话语分析,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景点介绍语篇中,以多模态为表征方式,探究语言模态、图片模态和符际互补过程中其体现的生态属性特征。本研究发现,景点介绍语篇主要运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突显自然本身独特性特征;二是建立自然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来突显自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第一,语言模态表征当中,景点介绍语篇主要运用及物性当中的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小句以及态度系统当中的鉴赏资源突显自然独特性特征;第二,在图片模态表征过程中,景点介绍语篇多采用概念再现、高模态和突显手段表现自然原生态等内部特征,并运用索取类接触、近景和正面平视角度表现自然与人的亲密关系;第三,在符际互补层面,景点介绍语篇主要运用重复和搭配的方法,表现语言与图片之间的互动关系,突显自然内部生态特征;第四,多模态生态特征揭示了以下三种生态哲学观:突显自然的价值;注重自然与人的互动;追求一种简单且侧重过程的生态旅游方式。本研究选取了前人较少涉及的景点介绍语篇作为研究对象,将生态话语分析和多模态话语分析相融合,建构出多模态生态话语分析的研究范式,不仅为景点介绍语篇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而且对生态话语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以及旅游话语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其他文献
汉语中的否定通常表达对某一场景或某一命题的否定,在不同的层次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词层面上表现为否定语素,如“不-”、“无-”和“非”;在句子层,汉语中的“不是”和“没有”等否定词通常被认为是传达否定意义的否定标记;在语篇层面,其否定的范围和焦点要放在语境中才能被理解。句否定通常是指形式和意义都是否定的句子。例如,“他不是学生(ta bu shi xuesheng)”。但在汉语中还存在一些特殊否定
本次翻译实践的原文节选自《压迫与抗争:美国劳工运动的前世今生》(BEATEN DOWN,WORKER UP:The Past,Present and Future of American Labor)的第十八章。本书主要探讨了美国劳工运动史,所选章节主要讲述美国劳工在洛杉矶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如颁布了《保留工人法案》、《基本工资法》等。该文本的翻译为中国学者研究美国劳动制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报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新闻层面的体现。主要反映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后世马克思主义者的新闻实践、著作、以及讲话当中。马克思在不断扬弃地吸纳了前人的思想之后,从而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而完备的人学观。本论文的研究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后世马克思主义者的报刊、活动、讲话等,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人学思想的内涵,试图理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来源、实践完善以及当代阐释。本论文从
2015年,是CP文化在国内大爆发的一年。从2015年到2019年涌现出一大批热搜CP,粉丝圈掀起了一波围观CP的浪潮。CP文化从多方面满足了当代年轻人的内在情感需求,其流行与发展与粉丝群体心理有着重要联系。在消费社会下,事物被符号化,人们消费CP并不是基于CP本身的功能,而是根据符号价值进行选择,以获得身份认同。媒介的发展改变了媒介消费的模式,使得普通大众也能够自由参与到CP生产与传播活动中。本
《彷徨》是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了鲁迅先生于1924年至1925年期间创作的11篇短篇小说。《彷徨》出版之后,诸多学者翻译了其中的一些短篇小说。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得到海内外读者的广泛好评,尤其是作为国内英语爱好者的学习材料,在国内不断出版至今。威廉·莱尔是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出于兴趣,他自发翻译了鲁迅小说集《彷徨》,并于1990年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威廉·莱尔的译本作为海外诸多学校
美国《信息自由法案》正式颁布于1966年,其目的是敦促政府机构向公众披露他们所持有的信息,例如文件和档案等,以实现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和制衡。50年来该法案被修订多次,本文通过分析该法案在克林顿政府时期和布什政府时期的修订内容,结合历史背景,证明对比威廉·克林顿时期,该法案在乔治·沃克·布什政府时期更加具有独特性,即在遵循历史潮流开放政府的同时,却加大了信息的保密度。本文主体部分共三章:第一个章节通过
纪实文学是基于现实生活或历史中的真实人物与真实事件,通过研究西方人笔下的有关中国文化与历史的纪实文学,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和传播自己的文化。“西方人看中国”文化游记丛书第一辑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华的四位外国作家所著,他们以比较客观的笔调,对中国的文化、风俗、人情等作出了写实的描绘。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研究:1.进入新时期此类被译介的纪实文学作品主题内容和原因;2.西方人撰写的有关中国的英文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城市建设加快,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建筑物越来越密集,导致城市绿地面积不断减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城市的生活条件以及绿色空间。2017年德国联邦政府发布了《城市绿地》白皮书。这份白皮书阐述了联邦政府未来在城市绿化各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并介绍了已获得通过的下一步政府工作方案。笔者想借此翻译项目,通过介绍德国政府对城市绿地采取的措施,促进我国城市绿地的保护和发展。同时笔者也希望本项
上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和新多元主义的兴起促使美国开始实施“平权法案”。平权法案意在通过法律形式对少数族裔、妇女等历史上被排斥的群体给予关照,以纠正历史不公。因此,美国许多高校硬性规定招收各族裔学生的比例(配额制),哈佛大学更是从不避讳自己在录取过程中将种族因素纳入考量的事实,因此引发了“系统性歧视”的争议。延续多年的哈佛大学歧视案更是凸显了这一争议的社会影响:2014年开始,大学生公平入学组织(
极性敏感作为一种自然语言现象,指的是某些词语表达倾向于只出现在肯定性或否定性命题中,这样的词语表达称为极项,并且根据其敏感方向的不同,极项又分为正极项和负极项。近五十年来,极项与极性敏感的现象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从句法、语义、语用认知等各角度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但是这类研究多以英语、希腊语、荷兰语等语料为基础。相比之下,以汉语语言为基础的研究却寥寥可数。国内语言学家也对汉语负极项进行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