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语言起源初探对生成语法学派与认知语言学争论的启示——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出发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deand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换生成语法学派与认知语言学派的争论由来已久。学者们一直致力从各个角度来证明两个学派孰是孰非,然而一直未有定论。转换生成语法学派主要研究内在语言,即语言的句法结构与音系结构而不涉及语用及社会意义,强调人的语言能力是一种特殊的专有的认知能力;而认知语言学派则从更加广义的角度研究语言,并把语言放入人类一般认知能力框架中。如此要解决两派的纷争就需要从内在语言的本质出发。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从语言本质出发来解决两派的争论,而从根本上了解语言的本质则需探索早期语言起源。因此可以说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从早期语言起源中寻找启示以找到解决转换生成语法学派与认知语言学派争论的新路径。语言进化虽然对于两派具有不同的意义但是却同样的重要。  语言起源问题大而杂,早在1866年巴黎语言学会就立下禁令禁止讨论这一问题。本文并未挖掘语言起源细枝末节,而是总结前人的结论从中寻找与语言本质的结合点—即早期语言起源的过程中是否出现了语言器官(Language faculty)以及语言演化的方式—即突变还是渐变。探索语言起源的学派并非仅有转换生成学派和认知语言学派,本文还着力讨论了达尔文进化论,Pinker语言本能论,Aitchison镶嵌进化论以及文化进化论等学说,并进一步总结出对于早期语言起源问题有两个基本立场:一是乔姆斯基的语言官能论,即突现论;二是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进化论,即渐变论。  本文的理论创新之处在于从新的角度—复杂性科学即复杂性系统出发来论证这两个立场的正确性。通过将语言系统与复杂系统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语言也是一种典型的复杂系统,具有非线性、相似性、自我组织性等其他复杂系统具备的性质。通过一系列的理论论证证明语言这一复杂系统的主体不是一般的认知能力而是乔姆斯基所提出的语言官能,即特殊的、专门化的认知能力。而且语言是通过变异突现出来而不是渐变。在理论论证之后本文又通过实例来证实理论结果。在阐述胚胎重演律适用于早期语言起源的探索之后本文接受了婴幼儿语言习得重演了人类早期语言起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婴幼儿语言习得发生了突变。在儿童语言习得问题上乔姆斯基的语言官能论具有不可撼动的影响力,而事实也一再证明如此,相比之下,认知语言学说在解释后期语言在不同的语用社会文化背景下传播演化发展上则更有发言权。总之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例上均支持语言官能论,既而得出转换生成语法能更科学地解释早期语言起源问题。本文还强调对-错这种二分法并不适用于这两个学派的争论。最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通过对早期语言起源的探索与进一步理解使得我们发现在对内在语言以及语言本质的解释上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语言官能论比认知语言学更科学可靠。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转喻理论一直处在理论研究的边缘,依附于隐喻理论而存在。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学界开始将研究焦点转向转喻,认为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
威廉姆·布特勒·叶芝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二十世纪最伟大诗人、剧作家、作家之一。他不仅对于促进爱尔兰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对现代英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普遍联系和矛盾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世间万物生存与发展的本源与动力。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难免会发生矛盾和冲突,而冲突和冲突性话语往往会阻碍交际
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的惯用表现中,有许多是由“头”、“腹”、“足”等身体部位词构成的,并且,即使是由同一身体部位词构成的惯用表现,意思也多种多样,是日语学习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安妮·塞克斯顿(Anne Sexton,1928-1974)是现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也是美国最著名的自白派女诗人之一。同其他大多数自白派诗人一样,塞克斯顿生前也深受着精神疾病的困扰。因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