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是指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至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这个论题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提出了意义深远的理论假设和模式。特别是对诸多高风险、大规模的测试(托福、全国证书考试等)的实证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的测试和教学改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考作为我国大规模、标准化的选拔性测试,目前是高校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测试,其是高中教与学的指挥棒。2014年山西省对英语高考题型进行了部分改革。英语高考试卷中,语法单选题被词语运用(语法填空)题取而代之。这对于山西省的考生来说是一种新题型。词语运用(语法填空)题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根据提示词填空,考查学生对派生词及搭配搭配能力;另一类是无提示词填空,考查点以冠词、介词、助词、连词居多。这一题型的出现避免了单选题的缺点。选择题的猜测性大,干扰性也大,不能真实地反应学生的语言能力。此外,这一题型的出现必定会对高中教学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反拨作用。教师和学生对这种题型的出现是何种态度?新题型对高中教与学的哪些方面产生影响,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更好地发挥新题型对高中教学的积极作用?针对以上的研究问题,本文作者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三种研究工具对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的三所高中的30名英语老师和300名高三学生进行了实证研究,并采用SPSS统计程序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考词语运用题型对高中的教学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反拨作用。从整体来看,积极的反拨作用大于消极的反拨作用。大部分师生对改革后的新题型抱有积极的态度。新题型能够激发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新题型对整个课堂活动以及老师的教学方法有积极的影响。与单项选择相比,词语运用题型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强了学生的语言基础,但是与单项选择题相比,新题型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降低了一些学生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