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在此情况下,人类迫切希望寻找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道路。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概念,提出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同时也倡导培育全民族生态环保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行动,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说,生态文明是落实我国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是加快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和谐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我国西部地区生态脆弱,自然环境条件差,生态环境污染也非常严重。由于生态问题和历史原因,致使东西两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较大的贫富差距,从而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均衡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虽然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政策制定、产业优化、法律保障等方面都有了积极完善,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但公众生态意识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公众参与环保活动的主动性不高。基于此,西部地区需要吸纳各行各业的人参与和投入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资源国情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同时,西部公众生态文明参与教育还需要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节约文明,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节约活动,让公众真正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管理和监督的全过程。论文由以下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绪论分为两方面内容。第一,西部公众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背景,第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背景包括两个方面,西部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西部公众生态文明教育的迫切性。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包括两个方面,研究的目的;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第二部分为生态文明理论研究部分。在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的基础之上,作者查阅了大量相关生态文明的文献资料,总结并梳理了国外和国内的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发展历程,最后,初步地制定了西部生态文明公众参与教育调查问卷。第三部分为研究方法与步骤。根据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理论基础,严格按照心理学量表的测量方法制定了公众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的量表,通过在安宁区进行问卷的预调查,进行项目分析、因素分析,讨论了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等步骤。最后确定了正式的调查问卷。第四部分为问卷调查结果与讨论。通过统计软件的数字处理和个别访谈的记录,总结了兰州公众的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描述了不同城区、不同群体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的差异;分析了生态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和对社会道德观念生态文明的影响;阐释了不同文化程度对生态制度和生态产业的影响。同时,本文也分析了公众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和兰州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部分为对策与建议部分。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兰州公众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的建议与对策,针对兰州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