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总额不断增长,近几年我国已位于全球外商引资大国前列。FDI为东道国带来资本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可能给东道国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对那些迫切要求发展经济而利用低标准的环境管制吸引外资的国家,外资的进入将会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污染避难所”假说认为,环境规制的严格程度差异是FDI区位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过于严格的环境规制会使污染产业转移到环境规制较宽松的国家,将环境管制较宽松的国家变成“污染避难所”。那么,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大量的FDI的进入是否会对中国的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我国相对宽松的环境是否吸引了污染密集型产业FDI的流入?是否可通过实行严格的环境规制来引导FDI进入较清洁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从而实现FDI与环境的协同发展呢?本文主要基于这些问题展开研究。本文在环境库兹涅茨假说和FDI区位选择理论的基础上,分别就FDI与环境污染、环境规制与FDI的关系建立模型,并运用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2001-2008年的面板数据对其进行计量检验,得出以下结论:①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影响中国的经济规模、结构和技术进步从而对环境产生影响,外商投资存量的增加扩大了经济的规模,使制造业污染排放增加,同时存量增加也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技术进步,进而减少了制造业污染排放量,由于FDI对环境的负的规模效应超过了正的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总效应为负,即FDI给我国带来了环境污染。②环境规制在短期内由于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对FDI表现为负效应,但长期内可促进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生产更为清洁的产品,使企业的利润增加,从而对FDI的流入表现为正效应。我国宽松的环境规制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具有一定的“环境污染避难所”效应特征,但中国并未成为世界的灾难避难所之一。本文以上述结论为主要依据,提出促进FDI与环境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