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CT影像为基础,实施宫颈癌三维腔内治疗计划剂量分析,与常规的普通影像为基础的二维治疗计划进行分析比较,探讨三维腔内放疗实施的可行性,初步拟定治疗的规程。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15例初治宫颈癌患者,共58次施源器置入,行CT定位扫描获取图像,分别勾画GTV、HRCTV(高危CTV)、LR CTV(中危CTV)及危及器官直肠、乙状结肠、膀胱、小肠。GTV依据首次后装治疗前的MRI及每次治疗前的妇检结果进行勾画;HR CTV包括全部宫颈及后装治疗前认定的肿瘤扩展区;IR CTV为HR CTV外放5mm处,与危及器官重叠处手动修改,若妇检发现肿瘤消退明显,则IR CTV等于HR CTV,不外放。并标注出ICRU38报告所定义的膀胱点、直肠点,在PLATO (Patient Selection System v3.5.1)上重建施源器形态,分别依据二维后装布源方式、对A点下处方剂量设计二维计划,依据靶区取样点布源方式、对HR CTV下处方剂量设计三维计划并进行优化。运用SPSS16.0软件包完成两种计划方法55次的ICRU 38报告点及DVH参数比较,对3次施源器穿出子宫病例单独比较,并做各参数相关性分析。结果1.点剂量评估:在二维、三维计划中左右A点的剂量变化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若去除宫颈体积较小的2例后均出现统计学差异。三维计划的膀胱、直肠点剂量较二维略高,且有统计学差异,但二维有1例单次膀胱点剂量>360cGy。2.DVH评估:三维计划中的D90、V100均高于二维,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膀胱、乙状结肠、小肠D2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二维计划中有2例乙状结肠D2cc过高,15例小肠D2过高,而三维计划中仅3例小肠D2cc过高。三维计划直肠D2cc略高于二维。COIN、校正COIN比较三维计划明显优于二维。3.膀胱D2cc高于膀胱点剂量,乙状结肠D2cc高于直肠D2cc,且均有统计学意义。4.相关性:乙状结肠D2cc较直肠D2cc与直肠点剂量更相关。V100与HR CTV体积呈直线相关。A点剂量与冠状位宫腔与身体纵轴夹角、HR CTV体积、V100、直肠D2、校正COIN呈正相关;直肠D2cc与HR CTV体积、膀胱体积、V100呈正相关;小肠D2cc与膀胱体积呈负相关;膀胱D2cc与HR CTV体积、膀胱体积呈正相关;D90与HR CTV体积、V100、呈负相关;V100与宫腔同身体纵轴夹角、HR CTV呈正相关。经条形图对比得出膀胱体积<80cc时,膀胱D2cc均在430cGy以上;小肠D2cc在膀胱体积<150cc内变化不明显,超过此体积,则小肠D2cc明显下降;直肠D2cc各组相差不多,且均处安全剂量范围内偏低处。5.单独比较3次施源器穿出子宫病例,三维在计划安全提高处方剂量、降低膀胱D2cc方面具明显优势,且发现D90用于评估靶区包绕较V100更敏感。结论以CT影像为基础的宫颈癌三维腔内放疗计划较常规二维计划在显著增加了靶区覆盖率、提高适形度的同时,并未明显增加危及器官剂量,且其优化方式有益于控制危及器官的高剂量区,安全性较好,尤其对于进展期、特殊位置子宫等难度较大靶区更为明显。另外,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证实了点剂量的不准确性,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了众多评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对后续研究有所提示,尤其是可以通过膀胱体积调控膀胱、直肠、小肠剂量,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三维腔内放疗发展时间较短,在国外应用经验有限,国内尚未见明确报道,由于剂量学和靶区勾画上的不确定性,直接应用于临床风险较大,因此我们决定先行三维计划与二维计划的对比,验证三维腔内放疗的优势,确定其可行性,拟定实施规程,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后再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