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机制比较及其对上海的借鉴意义——以纽约、伦敦和东京为例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wenjun1984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城市是重要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所在国、所在地区各类政府机构或国际性组织机构的集中地。大城市也是各类危机最容易最频繁爆发的地区。我国目前拥有城市667个,城市人口已超过4亿,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60%-80%都是由城市经济特别是大城市所创造。对于一个城市政府而言,面对各种危机,最重要的战略选择应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城市危机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政府以及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能力。一般认为全球性大城市包括纽约、伦敦和东京,借鉴这三大城市的危机管理静态和动态机制对于完善上海市危机管理机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共分为四章十节。 第一章若干重要问题的阐释。首先介绍了危机、危机管理、大城市、城市危机管理机制等内涵。其次对为何选取纽约、伦敦和东京这三大城市作为比较的对象进行了分析解释。 第二章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机制静态比较。首先比较分析了三大城市各自不同的危机管理理念并总结了它们的共性。其次分别介绍了三大城市的危机管理组织机构,对各自的机构功能与作用作了分析,再次还比较了三大城市的危机管理法律体系。 第三章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机制动态管理流程比较。笔者根据三大城市曾经发生的三大典型案例——纽约9·11事件、伦敦地铁爆炸案、东京地铁沙林毒气案(见附录)从危机事前预警防范、事中应对处置和事后善后恢复等三大机制的角度对这些典型危机事件分别作了系统的比较分析。 第四章国外经验对上海的借鉴意义。首先介绍了上海市的危机管理机制现状。其次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提出了完善上海市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的框架性建议
其他文献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原先的“两阶级一阶层”层次构成中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私营业主阶层。在私营业主的成员数量持续增大的同时其经济地位也逐步提高,因而他们对社会政治权利的渴
环境状况每日愈下,面对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我国在经济上的投入是空前的,在法律上的措施也应是与时俱进的,有必要时刻关注环境并不断完善立法以保护环境。法律对环境的保护是
编者:这是张印泉晚年亲笔撰写的回忆性文章《四十年来从事摄影的回忆》的上半部分“摄影经历”。该手稿原件现保存在张印泉的长孙张久立手中,本刊认为该手稿对于张印泉摄影的研究以及20世纪早中期中国摄影史的研究,都很有参考价值,于是在征得张久立先生同意的情况下,将这篇手稿翻录并略微删减后刊登于此。杂志官网将会原文刊登《四十年来从事摄影的回忆》上半部分“摄影经历”及下半部分“摄影经验”。由于手稿的最后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