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蛤是我国沿海常见的重要经济贝类之一,其壳色多态性丰富。本文就不同壳色文蛤的养殖效果、早期发育生长、杂交效果以及消化酶活性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为文蛤的壳色育种提供基础资料和技术参考。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对红壳色文蛤子一代选系的壳色类别、分布频率及其数量性状进行了统计、测量和分析,并对不同的壳色文蛤的形态、生长速度做了研究。结果表明,文蛤壳色多态性丰富,红色、黄色、白双、黄双、波纹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5.58%、8.55%、0.53%、14.83%、0.50%。聚类分析、欧氏距离矩阵以及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均显示,红壳色文蛤与其它壳色文蛤在形态上存在差异。红壳色文蛤的相对生长速度比其它壳色文蛤快。不同壳色文蛤的壳长与壳宽、壳高、粒重间存在一定的回归关系。红壳色文蛤壳长对壳宽、壳高、粒重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5024x-0.556(R2=0.992)、y=0.8103x+0.62(R2=0.9956)、y=0.0003x2.9029(R2=0.9919),非红壳色文蛤壳长对壳宽、壳高、粒重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4953x-0.4192(R2=0.9909)、y=0.7985x+0.7935(R2=0.9956)、y=0.0004x2.8458(R2=0.9934)。2.建立红壳色家系RR、黄壳色家系YY以及红壳色F1代的家系(F1RR),比较分析3个家系的受精卵直径、胚胎孵化率、不同日龄幼虫以及稚贝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3个家系的受精卵直径、孵化率无明显差异(P>0.05);浮游期以及稚贝期早期,各家系间的生长无明显差异,但在15日龄后,红壳色家系RR、F1RR生长明显快于黄壳色家系YY(P<0.05)。15-35日龄间,家系F1RR相对于家系RR表现出更优的生长性能,但42日龄后家系F1RR的生长慢于家系RR,这可能与亲本规格大小有关。壳色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家系F1RR、 RR、YY后代中,红壳色个体比例分别为97.93±0.31%、75.65±0.73%、2.05±0.29%。3.以红壳色文蛤子一代选系中红、黄壳色文蛤作为实验材料。随机取样,获得726个个体,其中黄壳色文蛤181个,红壳色文蛤545个。就壳长、壳高、壳宽和体重4个方面进行生长效果比较;依据壳长大小分为:N1、N2、N3、N4、N55个规格实验组,测定两种壳色不同规格文蛤的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结果显示:红壳色文蛤群体平均壳长、壳高、壳宽和体重分别为25.83±3.05mm、12.41±1.66mm、21.58±2.56mm、4.20±1.70g;黄壳色文蛤群体平均壳长、壳高、壳宽和体重分别为24.65±2.82mm、11.87±1.46mm、20.42±2.27mm和3.61±1.38g。红壳色文蛤的生长速度高于黄壳色文蛤,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差异显著(P <0.05)。红壳色文蛤的淀粉酶酶活性变化范围为1.90~3.30U/mg,纤维素酶活性变化范围为36.81~72.41U/mg。黄壳色文蛤的淀粉酶酶活性变化范围为1.38~3.00U/mg,纤维素酶活性变化范围为29.50~57.18U/mg。红壳色文蛤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均高于黄壳色文蛤,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差异显著(P <0.05)。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壳色和壳长对文蛤淀粉酶、纤维素酶活性影响显著(P<0.01),而两者的交互作用对纤维素酶影响不显著(P>0.05),但对淀粉酶的影响显著(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