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与疼痛的社会生产及其社会根源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cek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的上山下乡运动,是一场持续二十余年,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社会运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知识青年(简称“知青”),据不完全统计知青群体总数达到1700万。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知青返城政策的出台以及改革开放等一系列社会经济转型变动,知青世代的特殊经历逐渐被消解和尘封,但知青这一字眼却被作为一种历史的标签被保存下来。目前,曾经参加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已经进入人生的后半期,老龄化的躯体出现了种种疼痛感,本文主要关注的就是知青世代在进行疼痛倾诉背后的群体性诉求。本研究选取较有代表性的大兴安岭上山支边知青群体(曾在高寒地区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生命历程的考察,结合新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历史,探讨苦难与疼痛的社会生产及其社会根源。一般说来,疼痛的生产包括两个过程,生物过程以及社会过程。本文借鉴作田启一的价值社会学理论,从价值剥夺的角度解构知青一代的价值危机:当人的价值遭到剥夺的时候,他需要知道这种剥夺的意义,寻找意义的失败就有可能带来价值的危机,知青一代目前面临的正是社会对其上山下乡经历价值认同的缺失,这种缺失就是知青疼痛表达的社会根源;同时本文借鉴美国医学人类学家凯博文的研究,引入躯体化的概念,分析知青一代在遭受创伤之后的精神抑郁通过躯体疼痛表达的过程,即疼痛的社会生产。与疼痛相关的是疾病的概念,疼痛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感受,而疾病则是一种现代性的产物,疾病是通过社会建构产生的,人们通过追溯疾病的起因为其赋予了种种隐喻。以知青为例,知青身体上所产生的疼痛并非这一世代特有,然而在知青的疼痛诉求背后,这种痛感被赋予了历史与社会的维度,即,对早年被剥夺的种种机遇和价值的诉求转化为对健康剥夺的诉求,因为对疼痛的倾诉在社会中有着更正当的理由,以及更小的被政治异化的风险。埃尔德认为,在社会结构发生重大的变迁时,会对社会中的群体产生多种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将通过家庭关系传递下去,因此对生命历程(Life-course)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知青口述史的收集,从社会史的角度,通过对知青家庭的代际关系等不同方面的考察,试图建立知青群体对疼痛诉求的表达模型。而本研究的意义还不仅限于此,以知青的疼痛诉求作为研究疼痛的社会生产之起点,我们可以开辟一条以“历史的伤痕”为研究对象的新的医学社会研究路径。
其他文献
齿轮箱在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过程中,依据传统的奈奎斯特采样定律采集到的振动信号数据量过大,且传输速度过慢。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基于最大相关峭度解卷积(MCKD)的振动信号压
锆合金具有独特的耐腐蚀性能和良好的机械性能,常作为核燃料的包壳。在反应堆堆芯中燃料包壳长期处于高温、高压条件下,不仅受到机械力的作用,还有中子辐照的损伤,包壳内外介
为探究抛雪风机在抛雪作业过程中内部流场的流动特性,揭示流场作用下雪的速度和浓度分布情况,优化风机结构,改善风机的抛雪性能,以自主研制的公铁两用除雪车为基础,利用CFD方
以我国HXD型六轴重载机车为研究对象,基于UM仿真软件,建立了综合考虑多种非线性力学关系的重载机车多体动力学模型。考虑不同轮对左、右侧闸瓦制动的正常和失效工况,将制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