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豫东平原商业地理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feng20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豫东平原的经济发展状态,上承清朝,下启新中国时代,具有鲜明的古代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的时代特色。一方面,依然摆脱不了旧式的人力车、马车、帆船式水陆交通,经济状态以小农经济为主;另一方面,在半殖民地的背景环境下,带有侵略性质的病态畸形发展方式渗透进豫东平原的各行各业。作为河南省内面积最大的平原,豫东地区具有地势平坦开阔,水陆交通发达,东西南北市场广阔等众多优势。民国时期,在以铁路为主要因素的带动之下,豫东平原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超越省内其他地区的发展势头,东西连接内陆和沿海,南北通达京津与长江经济带,奠定了全省经济重心区的地位。豫东平原跟随全国的发展势头,以东部沿海为龙头导向,大力开展对外贸易,与沿海口岸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同时,内部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状态也随之改变,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加大;人员的迁移流动变得更加频繁,向商业较发达的市镇集中。作为沿海港口的经济腹地,豫东平原可以通过铁路来连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港口城市。商业互动的逐年加强,使豫东平原这个比较靠进沿海港口的地区取得了比偏远地区更加巨大的成就。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大大改变了豫东平原的商业地理面貌。1920年至1935年,短短的15年间,豫东平原内部就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郑县、许昌、漯河迅速崛起,周口的商业贸易明显衰落,省会开封也失去了往日的经济统治力。河南省的商业交通在清末以水路为主,水运发达的枢纽之地往往形成商业中心。河南的四大水系:黄河、淮河、汉水、卫河,形成了四个水运枢纽,即“四大名镇”:朱仙镇、周口镇、赊旗镇和道口镇。随着铁路的兴起,经过民国时期的演变,河南的商业市镇从四大名镇为中心变成以铁路枢纽为中心,也即是民国晚期所设立的14个设“市”的县。在河南的这一商业地理面貌急剧变化之中,豫东平原是一个良好的缩影。豫东平原内部的商业规模测算和与外部的经济联系是探讨其商业发展态势的着眼点。豫东地区的人均购买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商业规模的水平;与北部和南部港口城市的联系进行对比,可以对豫东地区做一个腹地归属的讨论。另外,在河南省内的经济地位变化可以直观的反映出豫东平原的发展速度与水平。这些都是针对这一地区的商业地理面貌而做出的不同角度探析。经过这样三方面的论述,可以勾画出豫东地区的商业地理面貌及形势变化。在经济生活中分析地理空间分布,在地理空间中勾画商业运行态势。
其他文献
士风是士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某种特有的行为风气,它涉及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广泛,它是一种群体性的精神风尚。本文所研究的北宋主流士风包括:隐逸之风、忠义之风、政争之风、奔竟
目的探讨膝骨性关节炎治未病预防及护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对来我院诊治的12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实验组从治未病预防角度进
全球治理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主权国家一直秉持"国家中心主义"理念所造成的,正是这种理念使得主权国家采取孤立式或趋利避害式的行为对待全球治理,从而导致全球治理中出现
互联网及物流产业的迅速升温,不断的改变着社会的经营管理模式,大量的传统型企业开始紧跟时代的步伐,探索开辟网络直销渠道,而这一渠道的开辟,一方面拓宽了消费者范围,另一方
世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和环境约束压力不断增强。各国都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WEEE)处理问题列为影响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对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都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是以培养学生朗读和写作能力为主,在新的课程改革背
为了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我国的煤矿企业不断在进行发展壮大。为了更好的实现井下施工和管理,煤矿企业都引进了先进的机电设备,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时实现
循环型经济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生存危机而产生的理性抉择。循环型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
项目资金是公立医院资金来源的重点方向,在公立医院的运营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公立医院项目资金管理水平仍然较低,在管理与监督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组织机构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