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初免儿童血清中和麻疹疫苗株和流行野毒株的抗体效价的差异,研究现行麻疹疫苗的保护效果是否已下降;通过指数平滑预测模型对2007年河北省强化免疫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现用麻疹疫苗是否影响了强化免疫活动的效果,并预测2009年河北省麻疹的疫情,为制定加速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病毒鉴定:①标本采集:采集急性期麻疹病人的咽试子标本;②病毒分离:采用新引进的Vero/slam细胞按WHO规定方法进行麻疹病毒的分离;③病毒鉴定: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实验进行麻疹病毒的鉴定。2扩增病毒并测其50%组织细胞感染量(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TCID50):将病毒接种于Vero/slam细胞,待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CPE)≥75%时收获,-70℃冻融三次, -70℃保存备用;参考《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中的麻疹减毒活疫苗效力试验,测定病毒的TCID50。3中和实验:采用随机区组的方法设计中和实验,实验技术参考黄祯祥主编的《医学病毒学基础及实验技术》一书,用初免儿童血清分别中和麻疹疫苗株和河北省近期分离的两株麻疹野毒株,计算各自的中和抗体滴度,分析各毒株的中和抗体滴度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现用麻疹疫苗的保护性是否已有所下将。4人群抗体水平监测: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于强化免疫前后一个月内,抽取一定数量的人群,采集静脉血或耳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人群的麻疹IgG抗体水平。5麻疹强化免疫活动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收集2007年河北省开展强化免疫活动的资料,分别计算以市、县、年龄等为单位的报告接种专率;同时利用现有的资料估算接种率。6强化免疫活动的效果评价:收集河北省1998年1月-2008年12月麻疹的月发病例数资料,用SPSS对收集的数据序列进行分析并建立指数平滑预测模型。用指数平滑预测模型预测河北省2007年麻疹应发病情况,与实际发病情况相比较。以客观的评价强化免疫活动的效果。7麻疹疫情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7年-2008年麻疹的报告资料,计算发病率,发病专率,对其流行病学分布进行描述。了解强化免疫活动开展后麻疹的流行病学变化情况。8预测麻疹的发病情况:运用SPSS软件建立的指数平滑预测模型预测2009年河北省麻疹的发病情况。结果:1病毒鉴定: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实验的鉴定,本次实验所用的两株野毒株均为麻疹病毒。2中和实验:中和实验测得的中和抗体的几何均数分别为Hebei07- 4 1:16.77、Hebei08-1 1:17.51、S191 1:157.15;经方差分析Hebei07-4和Hebei08-1中和抗体之间无明显差异,S191与Hebei07-4、Hebei08-1中和抗体均存在明显差异,中和抗体疫苗株约为野毒株的8.98~9.37倍。表明初免儿童血清中和野毒株和疫苗株的能力存在明显差异,中和疫苗株的能力明显高于野毒株。提示麻疹野毒株抗原性的变异以使麻疹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有所下降。3人群抗体水平:强化免疫后一个月内,人群麻疹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较强化免疫前一个月内显著提高。可见强化免疫能迅速提高人群的麻疹抗体水平。4河北省开展的强化免疫活动基本达到了目标要求。5指数平滑预测模型的残差图表明模型的选择是合理的将预测的河北省2007年麻疹病例构成的月分布序列图与实际的河北省2007年麻疹病例构成的月分布序列图相拟合,前几个月两图拟合效果较好,但在河北省全省范围内实施强化免疫活动后,约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河北省实际月发病数开始明显低于模型预测数,这恰恰说明河北省开展全省范围的强化免疫活动对控制麻疹疫情起到了良好的效果。6强化免疫活动开展后河北省麻疹在发病季节性上无明显改变;发病年龄仍继续呈现大年龄组增加趋势。7指数平滑预测模型预测麻疹疫情:用指数平滑预测模型预测河北省2009年麻疹发病情况,结果显示2009年河北省麻疹病例的月分布序列图与2008年非常相近,即河北省2009年麻疹疫情将于2008年相近。结论:1虽然河北省麻疹病毒流行株与疫苗株在抗原性上有较明显的差异,疫苗免疫的血清中和麻疹疫苗株的能力明显高于中和现在流行的麻疹野毒株的能力,麻疹疫苗的免疫原性已下降;但是河北省强化免疫活动的成功开展迅速提高了人群的麻疹抗体水平仍然大幅度降低了麻疹发病率。证明大规模强化免疫活动是快速控制麻疹流行的有效措施。2强化免疫活动的开展并没有明显改变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3河北省2009年麻疹疫情将于2008年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