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网民在网络维权事件中的情感抗争日益凸显,自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兴起后更是达到井喷式增长。这类情感抗争常伴随集群行为,在诱发舆论倒逼、改变事件走向的同时,也对政府与媒体公信力、社会稳定等形成巨大冲击。因此,探寻情感抗争在网络维权事件中的影响便成为值得研究的话题。相较传统维权事件而言,网络维权事件具有明显的内在特质,如事件的突发性及其扩散的必然性、网民参与的广泛性及其身份的模糊性、意见的公共性和情绪的从众性等。这类事件中的网民情感抗争往往是社会转型过程中贫富差距、社会资源分配不合理和草根话语式微等现实存在的状况,在媒介技术发达、互联网普及、社会化媒体的聚合下被激发而形成的。网络维权事件中网民情感抗争大多采取愤怒、同情与戏谑等多种情感交织的表达方式,并在情景再现、身份认同和目标的话语建构等方面营造深层次意义,进而引爆舆论话题,引发阶层对立,形成集体行动,实现网络维权事件中网民的情感动员。就网络维权事件中网民情感抗争的积极作用而言,它能倒逼真相,维护社会公正,有利于培养公民监督意识,促进社会制度革新。然而,一方面由于维权者维权行为往往异化为谋利行为、媒体与舆论领袖的盲目支持、网民对网络舆情的片面认知等多种影响要素存在,情感抗争常常呈现泡沫化趋势。另一方面,网民情感抗争往往传播网络谣言,滋生网络暴力,加剧官民矛盾。为规范维权行为,政府应改变维稳思维及维稳实践,推动信息公开,并对维权者实施分类引导,规范网民维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