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14ARF与p16在宫颈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arcinoma of the cervix,SCC)及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组织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取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妇产科2000年1月~2005年6月期间的手术标本的存档蜡块为研究对象。选46例SCC、18例CIN1、35例CIN2/3为研究组,8例因良性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的正常宫颈组织为对照组。宫颈鳞状细胞癌组年龄最小26岁,最大70岁,中位年龄50岁;CIN组最大年龄67岁,最小21岁,中位年龄39.6岁;正常宫颈组年龄最大66岁,最小42岁,中位年龄45.5岁。患者均无放、化疗史。采用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的改良分期、分级法进行分期和分级。利用抗生物素蛋白链霉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P)技术,用p14ARF、p16的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应用Image-Pro Plus 5.0图像分析软件对切片着色细胞蛋白表达进行图像分析,每张切片随机选取5个着色典型的视野,计算每个视野的具体累积光密度值(intergrated optical density,IOD),取其均数作为该切片的着色强度,结果以(?)±s表示。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Student-Newman-Keuls方差分析,t检验和回归分析。结果:1.p14ARF阳性表现为均匀棕黄色或粗颗粒状核染。在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中p14ARF表达阴性;在CIN1中除1例标本在近基底膜细胞中呈散在弱阳性表达外其余呈阴性表达。在CIN2/3及其以上程度的病变中,p14ARF均有阳性表达。在CIN2/3中,p14ARF阳性细胞分布于上皮的中、下层,尤其是在基底膜部位。早期SCC中,p14ARF阳性细胞分布类似CIN2/3,分布于上皮的中下层,但在发生点状突破的浸润细胞中及发生远处脉管转移的细胞中阳性表达程度尤其较高。在晚期SCC中,p14ARF呈弥漫性阳性表达。p14ARF在SCC中表达显著高于CIN2/3(P<0.05)。2.p16阳性表达为棕黄色胞浆内均匀染色合并均匀或粗颗粒状核染。正常宫颈和CIN1中,p16表达阴性。在CIN2/3及其以上程度的病变中,p16均有阳性表达。在CIN2/3中,p16阳性表达主要分布于上皮细胞的中、上层;在SCC中,p16呈弥漫性阳性表达,且其表达强度显著高于CIN2/3(P<0.05)。3.SCC组织切片p14ARF的IOD值如下:14例低分化SCC为379071.1±123.45、32例高中分化SCC为177233.0±286.90;36例无淋巴结转移SCC为159689.3±563.9、10例淋巴结转移组为412560.85±267.11;33例FIGOⅠ期组为241800.1±212.30、13例Ⅱ、Ⅲ期组为185370.0±744.62。经回归分析,p14ARF蛋白的表达与宫颈癌组织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与FIGO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1)。p14ARF表达在低分化癌中明显高于高中分化癌(P<0.05),在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淋巴结无转移组(P<0.05);而FIGOⅠ期与Ⅱ、Ⅲ期组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4.SCC组织切片中p16蛋白表达的IOD值如下:14例低分化SCC为270516.4±148.38、32例高中分化SCC为266825.1±195.58;36例无淋巴结转移SCC为284657.6±312.20、10例淋巴结转移组为300505.74±421.56;33例FIGOⅠ期组为367150.1±227.75、13例Ⅱ、Ⅲ期组为108508.8±111.39。经回归分析,p16蛋白的表达与宫颈癌组织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1),与FIGO分期密切相关(P<0.01)。p16蛋白的表达在FIGOⅠ期组中明显高于Ⅱ、Ⅲ期组(P<0.05),而在高中分化癌与低分化癌以及淋巴结转移组和淋巴结无转移组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5.p14ARF和p16在35例CIN2/3中和46例宫颈癌中表达呈线性正相关(r=0.663,P<0.01),但二者表达强度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14ARF在CIN中的阳性表达提示恶性变的启动和发生部位,于SCC中提示预后不良。与p16相比较,p14ARF可能成为继p16之后更好的宫颈癌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