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采用营养液培试验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低分子有机酸和高级脂肪酸,以及不同碳氮比有机物料对烤烟生理特性和烤后烟叶成分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有机酸能够促进烟草的生长发育,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硝酸还原酶、转化酶、淀粉酶活性和根系活力,降低烟草体内的丙二醛含量,提高N、P、K在烟叶中的积累量。其中,苹果酸、乳酸、柠檬酸的效果相对较好,苯甲酸和腐殖酸次之。 2.乳酸和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营养液培试验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低分子有机酸和高级脂肪酸,以及不同碳氮比有机物料对烤烟生理特性和烤后烟叶成分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有机酸能够促进烟草的生长发育,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硝酸还原酶、转化酶、淀粉酶活性和根系活力,降低烟草体内的丙二醛含量,提高N、P、K在烟叶中的积累量。其中,苹果酸、乳酸、柠檬酸的效果相对较好,苯甲酸和腐殖酸次之。 2.乳酸和苹果酸与腐殖酸配施能够使烤烟碳氮代谢适时转化,并且能够降低烟叶中的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大豆光敏雄性不育系88-428(BY)、栽培种黄圆豆(CK)在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光周期处理条件下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其活性变化做了比较研究,得出如下结果: (1) 大豆光敏雄性不育材料88-428(BY)在出苗后经过连续20天的短光照处理,与长光照条件下的88-428(BY)和短光照条件下的对照品种黄圆豆相比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缺少了Rf=0.30和Rf=0.70
本文利用普通烟草8611×17Q、Hicks分别嫁接在黄花烟草猪耳朵、黑老虎之后再与药用植物罗勒和紫苏进行远缘杂交,通过对杂种子代及双亲作形态学观察、农艺性状测量、酯酶同工酶分析、细胞学观察与核型分析、以及叶绿素含量、光合测定及烟叶调制等一系列研究,旨在验证远缘杂交后代真伪及其特点。 杂交结果表明:烟草与茄科植物嫁接后,杂交成功率明显提高,说明嫁接是克服烟草与药用植物有性杂交不亲和的有效方法
本文选用晋旱125×(昔野×501)杂交组合的亲本及后代所产生的有代表性的四个特殊类型为实验材料,这些后代分别是73-1(尖叶白花)、73-2(圆叶紫花)、73-3(圆叶白花)、73-4(尖叶紫花)。本实验通过实验室检测和大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在正常供水和干旱胁迫的条件下,测定苗期和花荚期与抗旱性相关的生理生态指标,还对亲本和子代的抗旱性差异情况用抗旱性隶属函数值(D值)进行了综合的测评。进而
本研究以阿尔冈金、首领、苜蓿王、阿瑞博、放牧型苜蓿、WL-323ML、朝阳苜蓿、敖汉、友谊、WL-232HQ、WL-323、WL-324、皇后、中苜1号、猎人河、先驱者、保丰、塞特、农宝、爱菲尼特为研究对象,对总共20个引入的国内外不同秋眠级别紫花苜蓿品种的总草产量及株高、茎叶比、鲜干比等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观测了各品种的物候期及越冬率,并对各品种不同生育时期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
自然界各种生物的起源、演化途径和历程极其复杂,但很多物种都是通过远缘杂交演化而来的,面对加入WTO后烟草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培育低毒少害,低焦油、有特殊香气、可用性佳的新型品种是烟草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我校烟草育种的基础上,利用普通烟草(N.tobacum L)与药用植物罗勒(ocinum basilicum.L.)、紫苏(Perillafrutescens(1)Britt.Var.arguta
本试验选用国内外有代表性的18个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通过室内人工春化鉴定、大田秋播小麦田间通过春化的移栽测定、不同品种对秋播、春播的生育反应研究以及温光互作研究,对小麦的春化特性进行了详尽的探讨,其研究结果如下:(1) 提出多层次的小麦春化特性分类依据:① 根据春化表现的阶梯效应,把供试小麦品种分为三大类,即春性(6个品种)、冬性(7个品种)、以及介与二者之间的冬春性(5个品种)每个型中又可根据阶
小麦是世界上第一大粮食作物,而干旱缺水严重影响着小麦的产量。挖掘和克隆抗旱相关基因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作物抗旱性的基础,对于认识植物抗旱性的遗传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小麦抗旱品种旱选10号为实验材料,以已经构建的幼苗水分胁迫24h和48h诱导表达的SSH cDNA文库为基础。通过反向Northern方法筛选23个候选cDNA克隆,获得13个上调表达EST,3个下调表达EST,从中选出
DNA甲基化在真核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用改良的AFLP(MSAP)方法分析了4个高粱自交系及其组配的3个优良杂交种总DNA 5′-CCGG位点胞嘧啶的甲基化水平和杂交种与相应亲本甲基化的模式差异,探索F_1代杂种优势与其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 1.高粱4个亲本,V4A、1383、Tx622A和晋粱5号,3个高粱杂交组合,V4A×1383、Tx62
石灰性土壤在我国有大面积的分布,而且都是重要的农业区。石灰性土壤中各种元素的状态和转化,对植物营养和环境质量有重要意义。氟是人体和动物的必需元素之一,环境中的氟含量出现异常,往往会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引起人畜的氟中毒病症。对于动植物而言,过量的氟会对其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石灰性土壤中氟的形态分级及其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为土壤氟污染的有效预防和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478为受体,以质粒pBI101-Chi-Bmk为载体,在15%的蔗糖等渗溶液中,将花粉与质粒DNA混合,应用JY92-Ⅱ型超声波细胞粉碎仪进行超声波处理,然后辅以人工授粉的方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到受体中,经PCR,Km涂抹检测初步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转化率为1.4%。 另外,本试验对影响玉米花粉介导转化的一些因素进行了研究,从等渗溶液浓度、超声波处理强度及花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