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称谓语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多从语用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汉语称谓进行研究,主要讨论称谓在言语交际中的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称谓。然而新称谓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鲜有学者将研究视角投向汉语中出现的新称谓。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汉语新称谓的分类、来源、结构以及语义进行了描写与解释,重点分析了汉语新称谓的语义的生成。文章首先从使用范围对汉语称谓进行分类,讨论各类称谓的数量和来源。然后对新称谓的结构和语义进行分析。结构分析部分注重汉语新称谓所采用的构词法以及结构式的分析。语义分析部分主要讨论了称谓语义生成和语义变化的认知解释。文章中的研究对象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汉语新称谓,共计252个汉语新称谓。本研究的意义在于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汉语新称谓语的生成进行解释,为汉语称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汉语新称谓归类涉及家庭称谓,社会称谓和网络称谓。其中,新的社会称谓所占比重最大,新家庭称谓比重最小,而网络称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新称谓的来源可分为有生命物体,无生命物体和其他来源。其中,生命物体包括人、动物、植物;无生命物体包括服饰、家具、工具、器官;其他来源指传统文化、方言以及外国语言。第二,汉语新称谓依靠复合法、缩略法以及类比构词。新称谓主要以复合形式单位为主,其中又以偏正式形式单位为主。偏正式形式单位的中心成分主要表人,而限定成分主要表征行为、地点、时间、性状和受事。第三,汉语新称谓语义的构建是通过凸显相应事件框架部分元素实现。被凸显的元素包括行为事件框架第一层元素中的施事、受事和行为本身以及框架第二层元素中的行为时间、行为地点以及施事性状。新称谓涉及的语义变化主要是语义的缩小、扩大、平移和语义的转换,尤以语义转换为主。语义变化依靠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两种认知机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