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以兔为对象制成兔激素型股骨头坏死模型,研究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引起血液高凝、高脂、易栓状态的原因和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相互关系,从而进一步探究激素性骨坏死的发病机理。同时针对兔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理生理改变,观察降脂药物对激素型股骨头坏死的预防作用。方法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54只,雌雄不限,体重(3.0±0.3)kg,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A组(对照组):每天肌注等量生理盐水;B组(模型组):经耳缘静脉注射10μg/kg LPS(大肠杆菌内毒素),24h后于臀肌注射20mg/kg MPS琥珀酸钠(甲基强的松龙),共3次,每次间隔24h:C组(治疗组):造模后2周以普伐他汀钠1.5mg/kg灌胃,A、B组以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各组于用药后第4、6、8、10、12周行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血栓调节蛋白含量检测,并应用SPSS10.0版统计软件,对两组数据间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作为统计学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标准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于第6、8、10、12周处死兔子取双侧股骨头行大体标本、常规组织病理学切片光镜、电镜检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GEF)免疫组化染色、股骨头微血管内血栓(MSB)染色,根据弥散在空骨陷窝或核固缩的骨细胞周围是否有坏死骨组织作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判定标准,对各组动物股骨头坏死率进行统计。于12周行兔双髋部X片、MRI检查。结果与A组比较,B组在造模后各期血清胆固醇(cholesterol,CHOL)、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切变率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C组在造模后4周,CHOL,TG高于A组,但随着普法他汀用药时间的延长,C组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自造模后10周后,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B、C两组间比较,在造模后8周,C组CHOL,TG逐渐降低,自造模后10周始,两组间各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学研究表明,与同期B组比较,C组股骨头内骨坏死面积明显减少,骨小梁密度增高,股骨头髓腔内脂肪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空骨陷窝比率降低。结论(1)通过单次小剂量LPS(大肠杆菌内毒素)联合多次大剂量MPS(甲基强的松龙)造模后,兔激素型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率为88.7%,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制作激素型股骨头坏死模型的方法。(2)应用激素及大肠杆菌内毒素造模后,股骨头内微血管内皮细胞受损,骨内小动脉断裂、栓塞;血脂代谢紊乱,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升高,形成高脂血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升高,同时凝血功能异常,血液呈高凝状态,血液流变学改变;以上因素可能是导致骨内微循环障碍,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病机理之一。(3)使用普伐他汀后,有效改善血脂代谢、降低血液黏度,还可能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生成,从而减少微血栓的形成,预防股骨头微循环障碍,降低激素型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