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马家滩地区油气成藏研究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pelrai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生代延长组油气勘探长期以来为石油地质工作者所重视,西缘构造带与鄂尔多斯含油气盆地发展演化及改造息息相关。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对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应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和研究方法,通过系统测试分析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马家滩地区中生代延长组油气包裹体的物理、化学参数,确定油气成藏期次、成藏时间及保存条件等,综合地质构造演化,探讨了油气运移成藏特征。研究表明,本区存在两期油气包裹体,分布在不同期次的构造裂隙中,根据包裹体与成岩矿物时间序列,确定的油气形成和充注进入储层事件发生在晚白垩世和早第三纪末期。油气包裹体丰度统计显示,油井、干井或水井,都有油气包裹体GOI大于5%的层段(属于油层),认为目前水层曾经也是油层(相当于古油层),而现在的油层相当于残余油藏或者是古油藏调整改造后的油藏。包裹体测试结果表明,西缘逆冲带长8油层均一温度两个峰值分别是120℃和160℃,盆地天环坳陷分别是120℃和180℃,低温峰值温度一致,而高温峰值的差别与它们地质构造演化有关。流体包裹体盐度分布也有两个峰值,呈不对称偏态分布,随着深度的增加,断层的发育数量减少,流体包裹体盐度逐渐增大,证实早期油气藏的受断裂破坏。激光拉曼测试结果显示,无论液相或气相包裹体成分以CO2、CH4和水为主,早期包裹体液相和气相CH4和总烃含量均明显大于晚期包裹体,而CO2则相反,CH4与CO2含量呈负相关关系。早期包裹体的还原系数即CH4/(CO2+H2O)比值高于晚期包裹体,说明早期包裹体形成于封闭环境中,而晚期包裹体形成于相对氧化环境下。逆冲断裂带包裹体总烃(∑CH)含量、油气运移指数(CH4+C2H6+C3H8)/∑CH比值和CH4/∑CH比值都高于东部天环坳陷,说明油气运移趋势方向是由东向西,沿着运移路线,油水分离程度增高。包裹体流体地球化学性质研究反映,油层古流体具有封闭的地层水特征,而现今地层水具有与地表水混合的流体特征。西缘逆冲断褶带油气层在晚期地质构造运动期间发生过明显的开启作用,使早期油气藏发生破坏。利用现今流体势和包裹体记录的古流体势分析油气运移通道和聚集趋势,结果表明,西缘断褶带马家滩-马儿庄一带古、今流体势都低,是一个长期区域性低流体势区,油气运移方向区域上是向西北运移。研究区存在古峰庄和于家梁-大水坑低势两个优势油气运移通道,现今油气流体从马家滩断裂以东的天环坳陷向西缘断褶带低势区运移聚集。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石油化工原料、民用绿色燃料以及其他散装液体状货物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汽车液罐车运输效率高、综合运输成本较低,逐渐成为公路运输液体
随着人类科学的不断发展和环保节能思想的深入人心,人们已经不再任由火力发电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持续下去,而由于核电技术的安全系数和推广难度的限制,水力发电便成了首选,且径流
歧口17-2油田西高点为注水开发,由于油藏的层间、平面、层内、微观孔隙结构都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而且受储层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影响,注水后储层容易变化,尤其是高渗区内,油
近年来,随着西南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高大加筋土挡墙的需求日益强烈,其设计研究已成为铁路领域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虽然加筋土挡墙在铁路中的应用及研究由来已久,但以往铁路
膨胀土是对工程有极大危害的一种特殊岩土。长久以来都是工程建设中一个不能彻底解决的难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属于国内外工程界的热点问题。本文新建合安
煤与瓦斯突出的频繁发生,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开展煤与瓦斯突出预测预报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本文采用微地震监测技术,根据煤与瓦斯突出前兆的声学信息,不仅接收
全篇论文从概念设计创新与智能的角度,运用可拓理论,以直线电机抽油机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可拓学的拓展,从用可拓概念依存图表达设计任务书的功能信息,功能推理与组件建库和调用
汽车仪表是汽车与驾驶员进行信息交流的接口,也是汽车高精尖技术的主要部分。近几年来,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车载仪表系统的开发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本课题中,设计了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