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过度投资与企业财务困境应对措施研究——以中国远洋为例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len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远洋”)是国资委下属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中远集团”)的上市公司,2007年上市并成为中远集团A股的重要上市平台,股票代码为601919。中国远洋上市之初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7年取得了净利润209亿元,股价最高曾经触及68.4元,业绩骄人。而伴随着航运市场的高涨,中国远洋加大了投资规模,新增了大量的船舶订单,同时租入大量非自有租入船。在航运市场向上的时候,这样的扩张行为为其带来了巨额的收益。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下滑,航运市场泡沫破灭,中国远洋因为过度投资而导致了财务困境。在连续多年船舶固定资产增加额超过90亿元,船队规模逐渐扩大之后,其资金债务情况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收入远低于支出,经营状况不佳,现金流大量流出。为了补充营运资金,中国远洋大量借入贷款、发行债券,使得其资产负债率一路走高;而由于连续两年亏损,其股票市值大跌,面临退市的风险,甚至标准普尔发布的企业报告都把中国远洋的财务风险等级评定为“极大”。  为了摆脱财务困境,避免被退市,中国远洋做出了很多努力,包括公开市场的市场行为,也包括与政府密切相关的非市场行为。其市场行为主要包括管理层治理,资产重组和财务重组。总的来说中国远洋的市场行为对其业绩改善并没有做出太多贡献,其管理层重组也并没有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清退长期不上船船员并没有有效的降低职工薪酬;经营结构虽然逐步在降低散货板块的占比,增加集装箱板块占比,但是由于航运市场持续低迷,外加之前签订的长期高租金船租约,每年的经营依然是处于亏损状态;为了防止退市而进行的资产重组,总得来说是其母公司中国远洋不断的为其输血,而并没有改变其经营困难的本质,也没有帮助其摆脱财务困境;财务重组更多的是为了取得营运资金,防止公司流动资金断裂。其非市场行为对中国远洋的业绩贡献明显好于市场行为,取得的船舶拆旧造新补贴是其在2013、2014年没有亏损的重要原因,而国家政策导向也让中国远洋能够在喘息的同时更新自己的运力;公司内部逐步把散货船的经营权上收,改变了之前区域划片经营的思路,也为后续剥离散货板块提供基础和有利条件;而之后在国资委的领导下与中国海运的合并则是真正扭亏为盈的关键,中国远洋终于将散货板块剥离出了上市公司,同时经过一些列的资产合并、重组,将其主营业务定位集装箱运输与码头经营,保留了两大盈利能力较强的业务板块。终于,依靠着深度的改革,中国远洋在2016年4季度当季度实现盈利,同时2017年1-3季度实现营业利润46亿元,净利润46亿元。在全球经济依然没有明显好转,航运市场依旧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远洋能实现盈利,应当对其改革持肯定态度。  通过分析中国远洋由过度投资引起的财务困境的表现,以及其面临财务困境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市场表现,我们不难看出,大刀阔斧的深化改革才是解决国有企业过度投资和财务困境问题的有效方案,这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案例和参考意见。
其他文献
节能环保产业是新兴产业,具有明显的能源优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节约资源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十一五”时期,在我国政策扶持下,节能环保企业发展较快,年均增速高于15%。
事业单位职工培训工作是提高职工对于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加强职工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时也使提升事业单位经济利益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过去的培训方
期刊
股利政策作为财务管理的三大核心问题之一,它在公司整个运营过程中起着不言而喻的作用,一直以来受到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和研究[1]。合理的股利政策不仅有利于增加股东和利益相关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国家给予的车辆购置税优惠减免政策等,人们购买家用汽车的热情不断得到加强。截止2017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多达2亿辆,巨大的汽车保有量造就了一个庞大的汽车后服务市场,而轮胎作为汽车重要损耗件销售量急剧攀升。MQ公司作为全球轮胎行业的领导者,从进入中国的伊始不仅带来了优秀的轮胎产品同时也带来丰富的渠道管理经验,面临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局面MQ公司营销渠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企业要想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把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要素。员工作为创新的主体,其创新行为一直以来都受到企业界的关注和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内部审计也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各类组织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作为我国中央银行的人民银行也是如此,人民银行在加强和改进宏观
近些年来,随着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金融领域危机不断。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令许多金融企业猝不及防,甚至走向破产。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有很多,而金融机构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