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20世纪60年代被国家和政府组织的到农村、边疆落后地区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大批城镇初、高中毕业生-知青。为研究方便,特选取上海知青为研究对象,分别通过对文本和访谈资料的分析来研究上海知青对自身和集体身份的认同和建构,深入探讨上海知青如何认识自己的身份,如何回忆过去。
本文着眼于不同境遇的知青对过去的记忆及其对自身身份的认识,兴趣点在于知青如何通过讲述过去的经验建构起他们关于自我的概念和群体的身份认同。本文选取了三个时期的文本作为分析对象:1980S、1990和2000S,通过分析三个时期人们的叙述,探讨人们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建构模式。在文本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引入布迪厄的关系主义视角,将上海知青的身份认同与记忆研究作为一种日常实践来研究,将叙述置于社会历史的场域空间之中进行考察,分析不同行动者在特定时空脉络中的认知和行为模式。通过分析,文章认为,人总是着眼于当前、总是根据自己当前的生活状况来决定自己记忆什么、认同什么。而在当前的生活中,个人和群体的认同和记忆模式,除了受其自身生活经验的影响外,还会受到主流话语对于个人和群体身份认同的引导和构建。人的记忆与认同是一个不断再构建的过程,过去是当前的过去,将来是现在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