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岩孔检测机器人的研制及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jqwertyui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的基建工程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大量的巷道与隧洞。由于前期未能对施工目标内部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导致岩爆等动力灾害频繁出现,对施工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研制出一套用于岩孔内部检测的机器人对于预防岩爆等动力学灾害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深部巷道/隧道动力灾害物理模拟实验系统”(项目编号:51427803),以开发出一款可完成岩孔内部图像传输和裂缝检测任务的机器人为目标,进而完成了检测机器人的系统设计及关键部分的研究。首先,对国内外管道检测机器人的研究情况进行了阐述总结,同时结合机器人的实际工况和技术要求完成了小型岩孔检测机器人的总体设计,包括驱动方式、动力输送方式等系统的选型设计和变径结构、行走机构等关键结构的设计。针对本项目所用电机连接轴细长的问题对其利用Riccati传递矩阵法和仿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固有特性研究。其次,对设计的铰链式机械弹性行走轮建立了运动学模型,对铰链组在各个工况下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对机器人的行走机构分别基于虚功原理和赫茲接触理论建立了力学模型,分别得到两种力学模型下机器人行走轮与管壁之间的压力关系;完成了机器人牵引力的分析计算,得到机器人所需的最大牵引力;最后,在ADAMS软件里对建立的刚柔耦合仿真模型完成了机器人的运动仿真,初步证明基于赫茲接触理论建立的力学模型更加适合本机器人,以及所选用电机的合理性。然后,对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包括总体控制方案的设计和系统内通讯方式的选择,为机器人的无线通信奠定了基础;对直流伺服驱动电机的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确定出采用PID控制算法控制电机时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基于Lab VIEW软件开发出上位机控制系统,能够对机器人发出动作指令同时显示所需的数据和检测图像。最后,基于Lab VIEW上位机系统与下位机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机器人的性能测试实验,包括机器人运动速度检测实验和爬坡性能实验、不同行走轮的行走能力对比实验、机器人与管壁间的压力实验、机器人的牵引力实验、机器人的检测能力实验,共同验证了前文理论分析和建立的力学模型的合理性以及设计的小型岩孔检测机器人可以很好的完成管道内的运动检测任务。
其他文献
随着舰炮设计向高速化、大型化、轻量化、复杂化的趋势发展,对舰炮进行振动特性分析越来越重要,舰炮设计不仅要考虑静态特性,还要考虑整体动态特性,舰炮射击稳定性和射击精度与其振动特性紧密相关,摇架和托架作为舰炮上约束炮身运动、赋予舰炮高低射向以及承受并传递舰炮在射击时产生的动载荷的重要部件,它们的设计必须满足质量、刚度、振动频率以及动态响应等要求,其振动特性对舰炮设计至关重要。因此本文针对大口径舰炮关键
船舶与平台结构在寿命期内会受到复杂的动载荷影响,动载荷的确定对结构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船体结构状态监测技术现已用于不同船型的总强度、疲劳强度等方面的监测,增强了船舶的抗风险能力。如果将船舶结构监测技术与冲击载荷识别技术结合起来,不仅可以进一步加强船舶抗风险能力,而且能为设计人员提供载荷信息参考,但是目前将这二者结合的研究并不多。针对以上背景,本文对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了研究:1)研究了冲击载荷的时
物联网(Io T)的普及和第五代(5G)相关技术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智能汽车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增强现实和定位服务等车载多媒体应用的兴起。虽然通过车对基础设施通信(V2I)可以缓解多媒体应用程序所带来的大量计算和分析压力,但是由于车辆的机动性和计算资源有限,车载设备的功能以及管理机制低效,单纯的依靠车辆互联网(Io V)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因此亟需一种可以做到将计算密集型任务在代理(例如固定位置云计算中心
为满足大型零件现场修复要求,课题组设计了一款串-并混联的夹型增减材机床。基于实际加工的考量,要实现提高精度和加工表面质量,为切削加工提供合理的工艺参数作为参考依据是必要的。机床动态性能以及颤振的发生是影响加工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它影响了效率和精度。针对本文特殊的拓扑结构的机床,研究稳定性在不同工作位置时的情况影响相同与否对于颤振稳定性的监测与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夹型机床在工作空间范围内即在不同位
随着当今武器系统多元化、多维化、攻击饱和化的发展趋势,各国空中打击力量越来越强大,打击速度也越来越块,这对防空反导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速及超高速转管武器系统具有射速高、初速快、整体结构紧凑等优点,主要用于防空反导体系的末端防御,能够有效拦截空中目标,高性能转管武器系统以其高射速和强火力密集度等优势成为了新一代舰炮武器的发展方向。转管舰炮武器发射系统在连续、高频的复杂冲击载荷作用下,会产生振动、冲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制造2025”政策的提出,由机器人代替人类辅助数控机床加工制造已显现出巨大的优势,机器人正逐渐成为智能制造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辅助数控机床的机器人主要以固定式为主,完成任务单一、工作空间局限。采用移动式机械臂结构的机床辅助机器人虽可以避免上述问题,但应用较少。究其原因,在于移动式机械臂的避障路径规划一直是其重难点问题。因此,本文将采用移动式机械臂结构的机床辅
考虑到工业上常用的机械臂特性,目前机械臂不仅需要自身拥有精密的轨迹运动,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实现更多的接触式任务。机械臂的末端不仅需要按照指定的轨迹运动,还需要让机械臂末端对目标物体实现柔顺抓捕。结合现有条件与工业需求,引进了串联弹性驱动器(Series Elastic Actuator,简称SEA)作为机械臂柔性关节的一部分,可以更好地使得机械臂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本文也将设计一种SEA并且基于这种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自动化等各个领域的进步,人们在航空航天领域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对航天员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航天员不仅需要进入太空,而且需要在太空中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采用高效的作业方式会使任务操作更加安全,因此针对航天员在太空中如何以最佳方式执行任务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计算机仿真研究对航天员的操作训练提出了一种适宜可行的方法。针对一次舱外活动搬运大型载荷任务,建立航天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各种医疗检测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实验室自动化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医护人员的负担,但是在多设备之间的协同作业时很难实现完全自主性。本文为了解决医疗检测中血样试管批量运输和转运问题,提高设备间的协同能力以及降低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设计一款血样托盘搬运的自主式移动机器人,主要目的是实现血样托盘的抓取、摆放、运输等任务,提高效率和自主性。针对相关技
近年来随着通讯网络的快速发展,室内人体识别和检测作为构建智能家居、智能零售、智能博物馆等智能环境的关键使能因素,得到了极大的关注。与传统的基于视觉和基于可穿戴传感器的解决方案相比,基于射频的方法因其具有非接触性和非视距感知脱颖而出。而在所有基于射频的方法中,基于Wi Fi的方法因其无处不在的可用性和成本效率而成为许多研究者的关注焦点。Wi Fi信号中的信道状态信息更是为手势识别和身份认证的实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