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进行很多的判断和评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关于道德的判断。道德是被某一社会的大多数人所接受和遵守的一套行为准则。尽管不同的社会文化可能存在不同的道德准则,但也有许多道德准则是人类社会所共有、一致的。社会直觉理论认为,道德判断主要是由快速的道德直觉产生的,只有在以后需要的时候,才会进行那种追溯性的、缓慢的道德推理过程。从认知节约的角度来看,人们很多时候都是直接利用那些道德准则来进行判断,但我们对这些道德准则的运用是否都是一致的?例如,我们对于同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判断是否总是同样的严厉?其中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本文就从心理距离的角度来进行相关的探讨。本研究将在Eyal等(2008)的研究基础上,以中国为背景,初步探讨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其中,又主要是针对道德相关行为中的不道德行为。首先检验了个体对不道德行为的心理表征特点,然后进一步探讨了心理距离对不道德行为的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的被试均为大学生,共有两个研究,而每个研究又都有两个子研究。研究一对个体在不道德行为的心理表征上是否符合解释水平理论进行检验,两个子研究分别检验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对不道德行为的心理表征影响。研究二则在研究一的基础上,检验心理距离对不道德行为的道德评价倾向的影响,而这些不道德行为都存在有一些道德弱化情境。研究二也分为两个子研究,分别从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经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人们对不道德行为的心理表征是符合解释水平理论的,即对心理距离近的不道德行为更倾向于进行具体、细节和情境性的低水平解释,而对心理距离远的不道德行为则更倾向于做抽象、概括和整体性的高水平解释。(2)当不道德行为中存在减弱道德批判的细节或背景时,人们对该不道德行为的评价在远的心理距离条件下会更加严厉,而在近的心理距离条件下则会显得相对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