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优质粳稻产区,粳稻生产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东北地区是我国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区域之一,以热量资源增加为特点的气候资源重新分配,给东北地区粳稻生产带来了机遇,也增加了低温冷害发生的不确定性,从而加重了粳稻遭受低温冷害的风险。本文以东北三省的粳稻为研究对象,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利用全区69个站点的逐日气象数据、粳稻农业生产资料,采用概率统计方法、回归分析、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对东北地区粳稻低温冷害进行风险评估与区划。主要工作为:利用正态分布密度函数拟合不同等级减产率的风险概率,分析粳稻低温冷害灾损的强度、概率及其空间分布;利用延迟型冷害、障碍型冷害的识别指标分析东北地区粳稻低温冷害的气候风险;构建低温冷害危险指数、承灾体暴露指数、脆弱指数、抗灾指数,建立综合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各站点的综合风险指数,对东北地区粳稻低温冷害的综合风险进行评估与区划。全文主要结论如下:1.东北地区粳稻灾损风险分析表明,以不同的评价指标评价区域粳稻灾损,其结果存在差异。从减产的风险概率来看,各站点粳稻减产率的发生概率并不完全随着减产的加重而减小;并且减产程度低时,其高风险概率分布区域较广,反之低风险概率分布区域较广。其中,黑龙江省为重度及严重减产的高风险区,辽宁省则为轻中度减产高风险区。东北地区粳稻平均减产率的空间分布也呈现了同样的规律与特点。减产率变异系数的分布则比较分散,变异系数大于0.6的站点为49个,占研究站点的71%,可见东北地区粳稻生产存在区域性的不稳定性。2.东北地区粳稻延迟型冷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北部,其次为吉林省东部,且随着冷害程度的加剧,发生概率在降低,高风险区域范围逐渐缩小;吉林省中西部及辽宁省是延迟型冷害低风险区。障碍型冷害的空间分布在不同生育期表现不同,孕穗期障碍型冷害的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北部,而轻、中度抽穗期障碍型冷害主要分布三江平原区域,重度障碍型冷害则集中在黑龙江北部地区。可见黑龙江北部、吉林东部及三江平原是低温冷害的高风险区。3.平均减产率与延迟型冷害指数、障碍型冷害指数的相关性均通过显著性检验,由此可见灾害指数构建合理;进一步分析灾害危险度指数、暴露指数、脆弱指数、抗灾指数与平均减产率的相关性,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所选取的评价指标作为粳稻低温冷害风险评估指标的合理性;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以上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综合评估模型以评估该区域粳稻低温冷害的综合风险,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粳稻低温冷害风险高值区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及三江平原,风险值由西南向东北递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