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发病隐匿,85%左右的胰腺癌患者确诊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1],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因其诸多优势,为越来越多不可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所接受,应用越来越广泛,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疗效得到一致肯定且并发症少[2-3],其疗效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剂量的分布,当前粒子植入术后的剂量学验证仍以近距离放射治疗计划系统(brachytherapy 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BTPS)术后验证为主要手段[4],但其是计算出来的结果,很难保证与实际剂量一致,影响对预后的评估。125I粒子植入后,其自身发射出的γ射线可以作为核显像的放射源,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行同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并进行图像融合,可以显示粒子的空间分布及其在肿块内的放射性分布情况,可能可以显示肿瘤靶区的实际剂量,有望将放射性粒子周围剂量可视化,而目前关于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评估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疗效及剂量方面的研究甚少,SPECT/CT术后剂量验证相关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又因胰腺解剖位置相对较固定,体积较小,不同个体胰周组织对剂量的影响相对较一致,故将胰腺癌患者选为研究对象。 目的: 探讨SPECT/CT显像应用于胰腺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剂量验证及术后疗效预测的可行性。 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间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的胰腺癌患者18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胰腺癌,125I粒子植入术后24小时行SPECT/CT显像,并进行同机融合。融合图像上可见不同颜色细线样光环,放大融合图像,逐层勾画出黄、绿、蓝、紫四种不同颜色光环,标记为区域A、B、C、D,将鼠标放在相应区域位置即可显示该层面该区域放射性浓聚区总计数值(Counts)及体积(cm3),再计算出区域A、B、C、D的单位体积内平均计数值(Counts/cm3)。重复勾画、计算取均值。将SPECT/CT显像的CT图像导入TPS,进行术后剂量验证,得到等剂量曲线分布图,观察肿瘤周边的放射性浓聚程度与等剂量分布曲线的情况,整体评估并记录肿瘤靶区的覆盖率,覆盖率为代表处方剂量的放射性浓聚区所覆盖体积与肿瘤靶区总体积的比值,相当于V100,即100%处方剂量覆盖体积占靶体积的百分比。在TPS上调整所勾画的靶区,将每一层面逐层与区域A、B、C、D对应,进行剂量计算,从DVH图中可知所勾画靶区的平均剂量。重复操作,分别计算出对应区域的平均剂量。重复计算取均值。将放射性浓聚区的单位内放射性计数值与所接受平均剂量进行相关分析,覆盖率分别与近期疗效、CA19-9变化率、术后疼痛缓解情况、生存期之间进行相关分析或关联分析。7例在术后2个月随访时行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 结果: 放射性浓聚区单位体积内放射性计数值与所接受平均剂量之间为正相关(r=0.422,P<0.001)。覆盖率与CA19-9变动率为负相关(r=-0.017,P=0.002);覆盖率与近期疗效相关联(rs=0.587,P=0.010);将覆盖率与术后疼痛缓解情况进行关联性分析,rs=0.170,P=0.597,尚不能认为两者之间相关联;覆盖率与生存期为正相关(r=0.644,P=0.004)。7例患者在随访第2个月时复查SPECT/CT,其中2例发现肿瘤靶区局部放射性分布相对较稀疏,遂行冷区125I粒子补种术。1例新发现游离粒子。 结论: 1、SPECT/CT显像可使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粒子周围剂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可视化,靶区单位体积内放射性计数值与接受剂量为正相关关系。 2、125I粒子植入术后24小时内行SPECT/CT显像,可通过观察肿瘤靶区被代表处方剂量的放射性浓聚区覆盖情况,评估预后;如果覆盖率过低,可行冷区125I粒子补种术。且随访时若复查SPECT/CT,可发现放射性冷区、粒子移位等,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