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秸秆还田具有培肥土壤、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减少因过量使用化肥而造成的土壤污染和退化作用,秸秆还田是一种很好的资源再利用的形式。本试验针对黑龙江省寒地水稻生产现状,通过小区试验与室内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寒地水稻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为黑龙江省水稻秸秆还田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不还田处理,其活性随秸秆施入量增加而升高,除了室内模拟试验中秸秆不还田处理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呈逐渐下降趋势,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在小区试验中,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比较稳定,在模拟试验中,在培养10天时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急剧下降然后上升最后趋于稳定;秸秆还田处理的中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不还田处理。土壤碱性磷酸酶在小区试验中先升高再降低最后上升,在室内模拟试验中,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秸秆还田处理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不还田处理,且随着秸秆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小区试验中,0.5STR处理的碱性磷酸酶活性达到最大,而在室内模拟试验中,1.0STR处理的碱性磷酸酶活性达到最大。在小区试验中,土壤脲酶活性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规律,秸秆还田处理的脲酶活性显著低于不还田处理,在室内模拟试验中,土壤脲酶活性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土壤脲酶活性随着秸秆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表现为2.0STR>1.5STR>STM>0.5STR>1.0STR。土壤蔗糖酶活性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不还田处理的,1.0STR处理的蔗糖酶活性达到最大。在小区试验中,水稻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含量,同时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土壤无机氮、NH4+-N、NO3--N、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在室内模拟试验中,土壤无机氮、NH4+-N和NO3--N的含量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土壤无机氮随着秸秆的施入先降低后升高,表现为2.0STR>1.5STR>STM>0.5STR>1.0STR;土壤NH4+-N含量随着秸秆量的增加而升高,水稻秸秆的施入降低了土壤NO3--N含量。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秸秆还田处理的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的。土壤酶活性与土壤速效养分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速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无机氮、NH4+-N、NO3--N、土壤速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无机氮及NH4+-N的含量呈极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NO3--N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秸秆还田处理的水稻产量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0.5STR处理的水稻产量高于1.0STR处理,并且施入水稻秸秆提高了水稻的分蘖及有效分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