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引起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原体,而乙肝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的病因,也是一个全球性的医疗难题。而目前还没有一种治疗乙肝的特效药,因此抗乙肝药物的开发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
中药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为常用传统中药,临床可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症。本实验室通过对丹参的各个单体用HepG2.2.15细胞模型及鸭乙肝模型(DHBV)的筛选,发现丹参中提取的水溶性成分原儿茶醛(protocatechuicaldehyde)具有体外抗乙肝病毒作用(专利号:200510055211.6),显示出了有别于常用的核苷类药物的结构。另外,许多具有羟基芳香类结构的化合物被报道具有抗乙肝病毒作用,而且多具有酯类、内酯、酰胺或内酰胺的结构,因此,本实验设计并合成了系列含酚羟基的芳香酸类化合物的酯和酰胺类衍生物结构,旨在通过化学修饰的方法,找到比原儿茶醛、二咖啡酰奎宁酸或文献报道有抗乙肝病毒作用效果更好的化合物或者找到苯丙烯酸类酰胺或酯类结构中抗乙肝病毒作用与结构之间的联系,为更进一步的寻找区别于核苷类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结构的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利用酯化、酰胺化方法将不同的芳香酸转化为目标化合物;通过WST-8试剂检测药物细胞毒性;化学发光ELISA方法检测HepG2.2.15细胞培养液上清中的HBsAg、HBeAg的含量;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DNA含量。
结果:利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得到了23个目标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核磁共振氢谱及与文献相比对,验证是所要的目标化合物。利用HepG2.2.15细胞模型进行体外的抗乙肝病毒作用的筛选,我们发现了4个具有抑制乙肝病毒分泌作用的化合物,Ⅰ c:HBsAg IC<,50> 29.8μM,HBeAg IC<,50>>50μM;Ⅰd:HBsAg IC<,50> 30.7μM;Ⅱa:HBsAg IC<,50>和HBeAg IC<,50>分别为46.3μM,26.5μM;Ⅳc:HBsAg IC<,50> 33.6μM,HBeAg IC<,50> 75μM;
结论:这些化合物的抗HBV活性为首次发现,有望成为抗HBV苗头药物或先导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