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人工和天然多倍体基因组变异的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bcde23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物种间远源杂交结合基因组加倍的异源多倍体途径是高等植物物种形成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人们对异源多倍体形成的早期阶段,来自不同物种的基因组共存于一个“核一质”中所必需的协调和变化尚不清楚。最近的研究表明,异源多倍体形成时常常伴有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基因组变异发生。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异源六倍体,基因组构成为AABBDD)是人类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通过异源多倍体途径实现物种形成的典型代表。但是对于普通小麦形成过程中,基因组变异的性质和范围,发生变异序列的特征和身份,以及变异的频率等问题还所知甚少。 本文利用天然普通小麦T.aestivum var.aestivum的经典基因型“中国春”和一个与普通小麦的遗传组成基本相同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编号XX340)的4个第六代(S6)独立单株及四倍体小麦亲本(T.turgidum L.var. dicoccoides,基因组AABB,编号为TTD09)和二倍体小麦亲本(Aegilops tauschii Coss var.typica,基因组DD,编号为TQ01)为材料,利用AFLP、MSAP、ISSR和Southern杂交等技术,在整个基因组范围研究小麦人工和天然多倍体的遗传变异(genetic changes)和表观遗传变异(epigenetic changes)。结果表明,异源六倍体小麦物种形成诱发迅速且广泛的基因组变异。这些变异一部分是非随机的变异,表现为人工多倍体的独立单株间变化相同,而且有时人工和天然多倍体间变化一致。另一部分为随机变异,变现为人工多倍体的独立单株间变化不同以及人工和天然多倍体间变化不一致。发生频率较高的变异类型为多倍体中扩增带的缺失,较低的变异类型为多倍体中新扩增带的出现。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造成扩增带缺失的主要原因是内切酶识别位点序列的变异和胞嘧啶甲基化状态改变所致。没有发现序列的消除现象。胞嘧啶甲基化变异中以增加变异为主。同源性分析表明,发生遗传和表观遗传变异的序列中具有同源性的序列包括转座子和反转座子以及编码多种酶的基因序列。这一结果说明在异源多倍体形成的早期阶段可能产生基因表达的改变和性状变异,而后者可能受自然选择的作用促进物种的形成与稳定。
其他文献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作为法治目标之一的"有法可依"基本实现。法律制定之后的另一项任务即是对立法质量进行跟踪评估。地方性法规在我国整个法律体系中占
以黑龙江省耕地利用生态可持续为目标,生态足迹模型和GIS技术为方法,采用生态可持续指数评价分析2013年13个地市耕地利用生态可持续性。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耕地资源总体呈现生
本研究工作以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为材料,研究水稻中一些重要发育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其在水稻个体发育的三维形态结构建成中的作用。 利用同源基因克隆策略,结合筛选基因组文
有些棘手的物理问题,如果凭借空想,往往很难想清楚.但是,如果建立数学模型,使用数学来解决物理问题,往往可以使难题无法下手的困难迎刃而解.
为进一步研究煤岩电磁辐射产生机理,通过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不同变质程度煤岩微表面电势及电荷密度等电性参数的变化规律,将煤岩表面微观电性特征研究推进到微纳米尺度。结果
[目的]探讨卒中患者运动自我效能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运动自我效能量表(ESES)和一般资料调查表对202名卒中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卒中患者运动自我效能总分为3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