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沿海地区工业的迅猛发展,重金属对近岸海域环境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重金属可在贝类体内富集,通过食物链转移到人体,成为贝类食用安全的潜在风险。本文于2015年6~10月选取江苏沿岸(赣榆、弶港、洋口港)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根据居民的性别、年龄和体重,综合考虑居民对贝类品种的喜好、食用频率和食用量等因素进行问卷的设计,开展江苏沿岸居民贝类消费调查。同时采集江苏沿岸12个站位4种经济贝类样品,分析了重金属铅和镉含量特征,进行了暴露评估和风险评估。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调查地区贝类消费的主要人群是成年人,体重多在50~65 kg之间,每周消费3~5次,每次消费量在10~50 g范围内。江苏沿岸居民对贝类的偏好品种依次为文蛤、杂色蛤、四角蛤蜊、青蛤,多数居民倾向于在水产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购买贝类,贝类的新鲜度和价格是居民购买的主要影响因素。2.2012~2015年度于江苏沿岸茅家港、洋口港、长沙港等12个站位采集文蛤、青蛤、杂色蛤和四角蛤蜊4种经济贝类,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铅和镉含量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贝类样品铅含量范围在0.02~0.77 mg.kg-1,均值为0.25 mg.kg-1’合格率为100%。2012~2014年4种贝类样品铅含量平均值表现为四角蛤蜊>文蛤>杂色蛤>青蛤,2015年表现为文蛤>四角蛤蜊>杂色蛤>青蛤。贝类样品镉含量范围在0.05~0.83mg.kg-1,均值为0.30mg.kg-1,合格率为100%。2012~2013年茅家港站位4种贝类样品镉含量平均值表现为文蛤>杂色蛤>四角蛤蜊>青蛤,2014年表现为杂色蛤>文蛤>四角蛤蜊>青蛤,2015年表现为文蛤>杂色蛤>四角蛤蜊>青蛤。4种贝类样品不同器官铅、镉含量的分布规律为内脏团含量最高,鳃和外套膜次之,贝壳含量最低。3.比较了 2015年3月11个站位4种贝类铅、镉含量。结果表明,各站位数据存在差异,铅的最高值位于陈家港站位(0.44 mg.kg-1),最低值位于洋口港站位(0.21 mg·kg-1);镉的最高值位于陈家港站位(0.37 mg.kg-1),最低值位于东沙站位(0.09 mg·kg-1)。数据偏高的站位多位于沿岸化工厂企业分布较多的区域。4.2012年9月~2013年8月的4种贝类月度数据显示,不同季节贝类体内铅和镉的含量存在差异,茅家港站位文蛤、青蛤、杂色蛤和四角蛤蜊铅含量最高值(0.77、0.12、0.23 和 0.61 mg.kg-1)均出现在夏季,镉含量最高值(0.83、0.20、0.27和.0.24 mg·kg-1)均出现在秋季。4种贝类铅含量最低值(0.13、0.02、0.08和0.20 mg·kg-1)出现在不同的月份,镉含量最低值(0.31、0.08、0.16和0.12 mg.kg-1)也出现在不同的月份。5.应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4种贝类样品铅和镉的食用安全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4种贝类生物质量均符合我国无公害食品标准限量,可供消费者安全食用。青蛤的铅、镉Pi平均值均为最低,说明青蛤受铅和镉因子的污染程度最低。陈家港、洋口港等站位个别月份文蛤、杂色蛤和四角蛤蜊受到铅和镉因子的轻度污染。但总体而言,所有样品均具有良好的食用安全性。6.应用点评估法和目标危害系数法对4种经济贝类样品铅和镉进行了暴露评估。结果发现,4种贝类样品铅和镉周暴露量均低于PTWI值,所有样品铅和镉的THQ值均远低于阈值。表明江苏沿岸居民在正常消费水平下,4种贝类重金属铅和镉对人体造成的风险较低。应用Crystal Ball软件对江苏沿岸居民通过贝类摄入的重金属铅和镉进行暴露评估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江苏沿岸居民通过贝类摄入的重金属铅和镉的暴露量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较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