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州蜜柑是我国柑橘产业的重要栽培品种,粗皮大果率高是目前温州蜜柑生产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旦形成粗皮大果,则果皮厚且粗糙,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低,风味偏淡,果形似葫芦,造成其销售困难且价格低。目前关于粗皮大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象调查和栽培措施等方面,其形成原因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解剖学和营养学角度少有报道。本试验一方面调查温州蜜柑粗皮大果的结果习性及特征,另一方面以国庆一号温州蜜柑(Citrus unshiu Marc. cv. Guoqing No.1)为材料,从解剖学和营养学角度出发,比较从盛花前到果皮停止增厚(7月初)的发育过程中粗皮大果和扁平果果蒂处果皮的显微结构差异,盛花期至果实成熟整个发育过程中的果实品质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粗皮大果发生的原因和关键时期,主要结果如下:1.粗皮大果结果习性调查粗皮大果主要发生在树体顶部,春梢、短粗结果母枝,主要着生于长度在6cm以下,粗度0.4-0.6cm的有叶结果枝,同时随结果枝上果实数目的减少而发生机率增大。2.粗皮大果与扁平果的果皮解剖结构差异(1)粗皮大果在花后21d中果皮细胞排列逐渐疏松,花后28d其外果皮细胞出现凹凸不平现象,这些均与扁平果在发生时间和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可作为解剖观察、判断粗皮大果的结构特征。(2)花后7d至28d粗皮大果的果皮细胞层数增多,细胞直径增大,较扁平果差异明显,推断该时期是粗皮大果果皮增厚的关键时期。比较细胞层数和细胞大小对果皮厚度的影响,认为果皮的厚度主要决定于细胞层数,而非细胞大小。3.粗皮大果与扁平果的果实品质差异(1)在外观品质上,包括生长曲线、单果重、果皮厚度等,粗皮大果均在花后77d至91d左右表现出与扁平果的显著差异,且随着果实发育,粗皮大果的纵横径、单果重以及果皮的厚度均显著高于扁平果。(2)果实内在品质上,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的变化为先下降后升高,且粗皮大果低于扁平果,而可滴定酸先升高后随果实成熟而降低,但粗皮大果未表现明显差异。花后77d至91d果实内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发生明显的相互消长的变化关系,对果实品质产生明显影响。4.粗皮大果形成的原因和关键时期(1)粗皮大果的果实细胞分裂速度快、果皮细胞层数多,可能是造成果实个大、果皮厚的细胞学原因,而果实成熟过程中淀粉转化量少,可溶性糖含量低是粗皮大果风味品质差的营养学原因。(2)花后7d至28d为解剖学、细胞学上粗皮大果形成的关键时期,花后77d至91d是粗皮大果与扁平果在品质上形成差异的关键时期,该两个阶段内应及时加强栽培管理措施,以预防粗皮大果形成及品质差异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