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本研究通过从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组织标本,到原代培养的间质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群落分析,最终到原子力显微镜在单细胞水平上的检测,三个层次、不同角度来解析伊马替尼与舒尼替尼联合用药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抑制作用。1、通过解析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病理及术后随访资料,探讨Ki-67增殖指数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性,以期对胃肠间质瘤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2、研究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对原代培养的人胃肠道间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从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组织标本,到原代培养的间质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群落分析,最终到原子力显微镜在单细胞水平上的检测,三个层次、不同角度来解析伊马替尼与舒尼替尼联合用药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抑制作用。1、通过解析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病理及术后随访资料,探讨Ki-67增殖指数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性,以期对胃肠间质瘤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2、研究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对原代培养的人胃肠道间质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观察联合用药的效果,完善其靶向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机制研究。3、探讨原子力显微镜测量胃肠道间质瘤细胞机械特性的原理和方法,对原代培养的胃肠道间质瘤细胞药物处理后,细胞膜机械性能变化及药物对配体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分子力的改变进行解析。方法:1、(1)回顾性纳入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胃肠外科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2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资料,分析Ki-67增殖指数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2)随访2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预后生存信息,对影响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2、药物处理人胃肠道间质瘤细胞:(1)CCK-8实验观察胃肠道间质瘤细胞的增殖抑制;(2)划痕愈合实验及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观察细胞体外运动迁移能力的改变;(3)RT-PCR实验检测药物处理细胞后Gab1、Grb2、PI3K、AKT及GSK-3β基因水平的变化;(4)流式细胞术检测胃肠道间质瘤细胞凋亡比例的变化。3、基于AFM的纳米压痕技术测定药物作用胃肠道间质瘤细胞前后,单细胞机械特性及配体与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分子力的变化。结果:1、(1)胃肠道间质瘤Ki-67增殖指数与肿瘤细胞形状、核分裂象、NIH分级及是否服用靶向药物治疗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肿瘤细胞形状、肿瘤原发位置、肿瘤大小、核分裂象、NIH分级、手术治疗方式、是否服用靶向药物治疗、CD117、DOG-1、CD34、SMA、S-100、Desmin均未影响患者预后,还需寻找更多的预后因子对临床预后进行精确评估。2、(1)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对胃肠道间质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并减弱胃肠道间质瘤细胞的迁移能力(p<0.05),联合作用时以上作用效果更为明显(p<0.05);(2)Gab1、Grb2、PI3K、AKT及GSK-3β基因水平在药物处理作用下降低,联合作用时以上作用效果更为明显(p<0.05);(3)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处理的胃肠道间质瘤细胞,G0/G1期比例增加,凋亡比例增高(p<0.05);联合用药凋亡比例较单独用药差异显著(p<0.05)。3、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原代培养的胃肠道间质瘤细胞进行扫描,分别得到GIST单细胞偏差图、高度图及三维成像图,利用纳米压痕测定抗癌药物伊马替尼、舒尼替尼及联合用药对原代培养的胃肠道间质瘤单细胞机械性能的变化,结果显示:药物作用后杨氏模量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GIST细胞硬度变小,趋于凋亡,即药物达到一定的疗效。同时利用修饰有EGF的探针测量药物作用下EGF与间质瘤细胞表面受体EGFR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结果显示药物作用后EGF-EGFR之间分子结合力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胃肠道间质瘤Ki-67增殖指数与肿瘤细胞形状、核分裂象、NIH分级及是否服用靶向药物治疗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作为评估GIST患者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2、伊马替尼、舒尼替尼都可以抑制胃肠道间质瘤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联合作用时具有协同作用。3、伊马替尼、舒尼替尼可以通过影响GIST细胞的机械特性及EGFR通路中细胞膜表面配体与受体的分子结合力而发挥药效,深化对两种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总之,伊马替尼及舒尼替尼联合用药对胃肠道间质瘤细胞膜表面机械特性及EGF-EGFR之间分子结合力产生影响,进而引起细胞内部信号转导通路的变化,从而引起胃肠道间质瘤生物学行为的改变。我们对此进行探讨,以期对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6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初发患儿培门冬酶治疗后静默失活现象的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以进一步提高化疗中培门冬酶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1年3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使用培门冬治疗的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65例,采用SIGMA门冬酰胺酶活性检测试剂盒(比色法)检测患儿培门冬酶治疗后第7天的活性,并结合患儿的一般特征及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SIGMA门冬酰胺酶活性检测试剂盒在
目的: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儿化疗前后脑结构变化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19年8月~2020年12月初发ALL的病例组24例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24例行颅脑MRI检查,采用磁共振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获得平均峰度(mean kurto
目的:探讨基于肺癌放化疗前增强CT图像的影像组学方法对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敏感性的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0年11月至2019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经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具有完整的放化疗前肺部增强CT影像数据125例(共236个病灶),以随机分配原则把患者按照1:4比例分为验证组及训练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5](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
研究背景:头颈部肿瘤(Head and Neck Cancer)是一种常见的具有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恶性肿瘤,其中有绝大多数属于鳞状细胞癌。给予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患者精准治疗的困难之处在于其发病部位、肿瘤分期的异质性较高。通过阐明其分子生物学发生发展机制来找到一些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对于其精准的临床治疗十分迫切。Forkhead box D1(FOXD1),位于人类基因组的5号染色体长臂1
目的:目前胸部放疗联合化疗是II-III期小细胞肺癌(SCLC)的标准治疗模式,手术切除在局限期SCLC中的作用还是存在广泛争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对于部分选择性的II-III期SCLC患者,手术联合放/化疗能够进一步提高生存率。但是目前这一领域尚缺乏新的大型的III期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本meta分析纳入了这一领域现有的研究成果,拟全面评估手术联合放/化疗在局限期SCLC中的价值,从而为临
目的:分析研究磨玻璃结节样肺腺癌的CT影像学特征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相关性,并利用深度学习算法,通过BigBiGAN分析并提取影像学特征,构建预测磨玻璃结节样肺腺癌患者EGFR基因状态的模型,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帮助。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并行肺磨玻璃结节样肺腺癌
目的: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之一,患者预后差,中位生存时间不足15个月。胶质瘤具有极强的血管侵袭性。近年研究发现,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胶质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效果。本研究首先明确HNRNPD、ZHX2、linc00707、miR-651-3p、SP2与miR-876-5p和BPTF在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的内源性表达,进一
目的:根据最新发布的全球癌症数据统计结果显示,乳腺癌已经成为全球癌症发病率第一的疾病。近年来乳腺癌分子机制及相关治疗的研究日新月异,我们也可以看到寻找有效的治疗靶点仍然至关重要。溴区结构域转录因子(bromodomain PHD-finger transcription factor,BPTF)是染色体重塑复合体(nucleosome remodeling factor,NURF)最大的亚基,通过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党组)履行党内监督主体责任的意识不断增强、认识不断深化,但还没有达到履行主体责任从“不得不”到“不能不”再到“不由不”的状态。对此,纪检监察机关要担当起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协助职责、监督职责。在工作实践中,简阳市纪委监委探索把握内容与形式、过程与结果、个性与共性等方面的有机统一,推动解决主体责任落实“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以及“哪些地方做得不
目的:膀胱癌(Bladder Cancer,BLCA)全球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九位,到2020年,大约有573,000例新病例和213,000例死亡病例,死亡率较高。在中国,BLCA占泌尿生殖系肿瘤发病率的第一位。目前,虽然BLCA可经过传统的手术切除、化疗以及免疫治疗,但BLCA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其复发率和死亡率并无明显改善。目前对于BLCA的治疗尚无任何明确的靶向因子,因此寻找BLCA分子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