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研究思路如下: 论文努力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基于德育教科书的功能,德育教科书中的模块应该如何设计? 论文的第一章,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德育教科书功能的演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德育教科书的负向功能。接下来,剖析了这些负向功能所反映出的矛盾,基于克服这些矛盾,提出了新一代德育教科书的功能:知识载体功能、辅助功能、生成功能。为了实现上述功能,新一代德育教科书相应地有三大类模块。 论文的第二、三章主要研究了知识性模块和辅助性模块。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在新一代德育教科书中,不同模块在教科书中的具体表现如何?每一种模块,他们分别发挥着何种不同功能?为什么这些功能是必要的?教科书不同的功能对模块设计提出了什么要求? 论文的第四章主要研究了生模块。生成模块是对于学生意义重大的一类模块。愈是意义重大的模块,在操作起来难度愈大,愈是难以设计。一味呐喊生成模块的必要性,教科书的生成功能不会自动从理想变成现实。因此,在这一章,除了继续关注第二、三章的问题外,又关注以下两个问题:这些模块在发挥生成功能时,会遇到什么困难?在设计时,如何克服这些困难,使这些美好的生成功能得以实现? 论文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 论文首次对德育教科书做了历史的梳理,按照功能的演变,将封建社会的德育教科书分为三种类型。 论文提出了德育教科书8方面的负向功能,揭示了这些功能所反映出的8大矛盾。立足于超越这些负向功能,提出了新一代德育教科书三个层面的功能。根据这三个层面的功能,将教科书划分为三大功能性模块。 在每一种功能性模块内部,论文从微观角度入手,对各个子模块做了细致的描述。对教科书的每一类模块的设计,做出理论上的探讨或方法上的说明。 在辅助性模块部分,论文首次提出并研究了教科书中的导入模块、表述主体模块、学习方法指导模块。教科书中的表述主体这一概念,是前人没有使用过的。 在生成性模块部分,论文对问题、活动、空白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从功能角度出发,对不同模块的设计做了理论上的探讨。为了让这些模块对学生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学生与活动、空白模块互动中产生的困难做了分析,尝试着就如何解决这些困难提出一些思路和可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