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实施“纠错”的言语行为,或者纠别人的错,或者被别人纠错。然而,对于这一言语行为的研究却很少。中国的大学生是怎样实施“纠错”这种行为的? 在“纠错”时,他们运用哪些礼貌策略?这些正是本论文要研究的问题。本研究随机抽样调查了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60名大学生“纠正”行为的实施状况,这些学生从大一到大四不等,其中有34名女大学,26名男大学生。他们按要求用汉语写出自己在3种不同情形下的真实想法。第一种情形下,被调查的大学生假设自己是教授并去纠正学生的错误。结果表明,他们偏向于只指出“错”这种现象,而不加以纠正给出正确的答案。这种直接指出“错”这种现象,而不加以纠正的模式,刚好不同于Beebe and Takahashi 研究出的美国人和日本人偏向于直接加以纠正并给出正确的答案的模式。 在第二种情景下,被调查的大学生直接纠正教授的错误。结果表明他们使用大量的礼貌策略。 第三种情景下,被调查的大学生纠正同学的错误。结果表明,这时他们较少运用礼貌策略,而是直接纠正同伴的错误。不论是在第一种情景下,学生偏向于用积极的评语,还是在第二种情景下,他们偏向于用多种礼貌策略,以及在第三种情景下,他们运用少量的礼貌策略直接“纠错”, 这些都表明Brown & Levinson (1978) 的“面子论”在实施“纠错”言语行为时的存在。中国大学生在第二种情景里运用礼貌策略的比率远高于第一种和第三种情景里所运用的。这表明社会地位影响着“纠错”行为实施时礼貌策略的运用。而中国大学生在第二种情景里运用礼貌策略的比率同样远高于美国人和日本人所运用的,这表明中国人对地位更加敏感一些。 本研究将会帮助外语教师和外语学习者在实施“纠错”这种言语行为时尽可能减少一些跨文化交际时的障碍,从而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由于本研究只限于课堂,对于课堂以外的人如何“纠错”有待于今后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