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文明之发生、发展是人类尊重自然规律与发挥人之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不断探索“天人合一”过程之结果。但在远古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的主观能动性有限之情况下,人的活动大大受制于自然地理环境。每个区域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位置、地形地貌、地势高低、土壤、气候、河流、生物(包括动植物)、资源(主要指矿产)等对人类的形成、分布、迁移和文明的演变起着至关重要之作用。考古证明,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多源并进的,而非黄河流域这一单一文明起源地。巴蜀是中国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有着独立始源、独特之文化面貌、在先秦有着自身之演进模式。先秦巴、蜀虽同属华阳之域,但由于内部不同之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本文拟采用考古学、历史学、文化学、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古代巴人生活之主要地域即川东嘉陵江流域和三峡以及鄂西之诸如地形地貌、地理位置、资源、战略地位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对先秦巴地广义概念上之文化之影响。通过考古发掘报告与简报成果同相关历史文献材料相结合,并考虑发掘遗址所处地理自然环境,我们可以看出该区域人类活动受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之影响非常大,主要表现为:一、对该区文化分布特征而言,相对封闭及山河切割破碎的地理环境造成相对于周边文化的一种文化“滞后”性特征和文化的独特性和地方性特征;二、从遗址、遗迹、城市等人类活动聚居区来看,由于受山地地形和山高谷深地貌的影响,该区域人类多活动聚居于靠近河流的阶地、谷地及山间小坝子,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最佳适应性原则;三、从文化面貌来看,巴地绝非统一的经济生活形态,表现为在不同的地理自然环境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如旱地农业与水稻农业、渔猎、商业等经济形态;四、由于毗邻之地缘关系等影响,在该区形成“巴中有蜀、蜀中有巴”的巴蜀文化圈和“半巴半楚”的巴楚文化圈,文化呈现出复杂性和交融性之特点;五、由于该区处于南与北、东与西交流的交汇之地之特殊位置,加上长江水道及南北支流纵深之交通,成为东西、南北文化交流之重要“走廊”和通道;六、巴地丰富的鱼、盐等资源及资源之分布不均特点等对巴人之经济生活、族群迁徙、聚落形成、文化交流等影响较大;最后,巴地由于所处的重要战略地理位置,对该地域区域安全、周边关系、文化兴衰等产生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