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更新研究——基于珠江三角洲旧建筑的利用与改造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1597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中国已经平稳跨入小康社会,开始向成为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努力。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增长必然会推动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然而,中国目前的博物馆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与发达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因此,中国国家文物局于2002年制定了到2015年中国将再建1000座博物馆的建设指标。可以预见,我国将再一次掀起博物馆建设的高潮。另一方面,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必将带动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如何对待城区中各种类型的旧建筑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综合以上因素可以推论,将旧建筑改造与博物馆建设相结合的做法,由于可以同时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解决产生帮助,因此在我国目前的形势下是切实可行而且大有发展潜力的。在这方面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进行了不少尝试,取得了很多经验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将主要以珠江三角洲的情况为例展开对这一课题的研究。 本文从“博物馆”的定义和对“博物馆更新”概念的理解出发,在现状研究方面,首先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博物馆更新的时间、规模、性质等发展概况。对博物馆更新中利用的旧建筑按照保护等级的不同划分了三种类别: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和一般旧建筑中的产业类废弃建筑。然后根据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在法规保护和建筑更新手法上的共性将它们归为一类,产业类废弃建筑独立作为一类,对这两类建筑分别进行研究。对于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在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的博物馆更新原则、更新手法、更新中的不足以及典型实例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博物馆更新策略。对于产业类废弃建筑,在研究了产业类废弃建筑的再利用现状、博物馆更新动因、更新类型和典型实例的基础上,预测未来这一类建筑的发展趋势。 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在旧建筑利用和改造基础上的博物馆更新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依据和可行的实践参考措施。
其他文献
信息化的浪潮带来了体制的改革和设施的更新,图书馆的设计处于变革中,信息的爆炸、互联网、主页的信息量的冲击,也带来了书籍杂志的出版发行量的增加,一般的图书馆的馆藏空间容量
如今,日益提高的我国人民精神文明使得剧场建筑成为人们丰富业余生活满足精神汲取的公共文化建筑之一,多功能剧场作为其中的一份子,是城市精神风貌的窗口。虽然目前相关实践
新时代背景下的传统回归,让人们享用到“中国式”住宅带来的盛宴。当今科技的发展,让那些原本根植于当地地理和气候条件下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方式可以在任意的角落发生,于是徽州文
潮汕建筑石雕艺术在潮汕传统建筑的结构、装饰、审美、建筑意象、精神空间等方面都富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潮汕建筑石雕地域性艺术特色的形成与地域性建筑发展紧密相关
学位
本文针对目前广州市商品住宅区中户外休憩空间的开发主要是从商业价值与视觉美观的角度进行规划设计的现状,从空间的使用者的角度,以空间的使用率与活动的丰富性为标准来对空间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的住房建设也蓬勃发展,人们对住宅的居住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市场对于住宅套型性能质量的认识仍未够清晰,乃至广州每年都进行一项“广州金
梅州客家传统民居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一个重要体系,由于客家人特殊的迁徙历史,使客家传统民居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格。传统民居是梅州地区客家人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是客家民俗文化传
历史上,中国和越南两国在文化、社会、建筑方面都有相互交流和影响。一方面,中国广东和越南河内在气候、环境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且在近代历史上,广州和河内的传统商业街的建筑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