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中国已经平稳跨入小康社会,开始向成为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努力。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增长必然会推动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然而,中国目前的博物馆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与发达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因此,中国国家文物局于2002年制定了到2015年中国将再建1000座博物馆的建设指标。可以预见,我国将再一次掀起博物馆建设的高潮。另一方面,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必将带动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如何对待城区中各种类型的旧建筑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综合以上因素可以推论,将旧建筑改造与博物馆建设相结合的做法,由于可以同时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解决产生帮助,因此在我国目前的形势下是切实可行而且大有发展潜力的。在这方面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进行了不少尝试,取得了很多经验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将主要以珠江三角洲的情况为例展开对这一课题的研究。
本文从“博物馆”的定义和对“博物馆更新”概念的理解出发,在现状研究方面,首先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博物馆更新的时间、规模、性质等发展概况。对博物馆更新中利用的旧建筑按照保护等级的不同划分了三种类别: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和一般旧建筑中的产业类废弃建筑。然后根据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在法规保护和建筑更新手法上的共性将它们归为一类,产业类废弃建筑独立作为一类,对这两类建筑分别进行研究。对于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在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的博物馆更新原则、更新手法、更新中的不足以及典型实例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博物馆更新策略。对于产业类废弃建筑,在研究了产业类废弃建筑的再利用现状、博物馆更新动因、更新类型和典型实例的基础上,预测未来这一类建筑的发展趋势。
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在旧建筑利用和改造基础上的博物馆更新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依据和可行的实践参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