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型批评理论是由20世纪加拿大文学理论家诺斯洛普·弗莱建立的、以神话-原型为核心的一种重要文学批评形式,旨在探寻文学文本内在的相似性和象征性。原型是人类经验和命运在心理上的沉淀,它普遍存在于神话、传说、宗教、文学及梦里,具有形式上的多变性和内容上的稳定性。学界普遍认为,弗莱的原型批评主要建立在荣格的精神分析学,尤其是其"集体无意识"学说和原型理论之上。弗莱沿用荣格"原型"(Archetyp)概念,但其批评理论核心是"文学原型",主要从文学角度以批评家的眼光运用原型进行文学批评,对荣格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一生命途多舛,其作品在诗人生前及19世纪皆不受重视,死后被遗忘近百年,直到二十世纪才被重新发现。小说《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作为仅有的在荷尔德林生前发挥影响的作品,通过主人公许佩里翁与朋友北腊民的通信,讲述主人公在与几位重要人物的相互关系中经历的成长和对人性及自身承担的使命的领悟。本文试以原型批评理论解读该小说,从文中代表着起引导作用的长者亚当斯,志同道合的同龄人阿邦达,美与善的化身女友狄奥提玛以及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重要意象如希腊、德国等入手,在采集、分析人物原型和意象原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度挖掘该小说的叙述结构原型,并结合文本追溯其原型的体现及在文本中的意义。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荷尔德林及文本《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引出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接着提出问题并说明本论文期待完成的研究目标。第二章按照形成、发展的时间顺序介绍原型批评理论及弗莱对原型的分类,并进一步指出该理论对文学批评的意义。第三章为文章主体,从人物原型、意象原型、结构原型三个方面将文本中出现的重要原型归类,并对每个原型从文本体现和意义上进行解读。第四章对全文观点进行总结,并最终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