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饮用水水源污染严重,NOMs (Natural Organic Matters, NOMs)是其中重要污染物之一,其不仅增加了水体的色度,影响水体的感官效果,而且是消毒副产物的重要前体,增加了饮用水消毒过程的健康安全隐患。水中的NOMs具有荷负电、分子量分布广的特征。与常规活性炭吸附相比,离子交换技术对NOMs的去处更加有效,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越发广泛。本研究采用悬浮聚合法成功制备了强碱性丙烯酸系磁性阴离子交换树脂(m-PGMA),并考察了m-PGMA对以溶解性腐殖酸为代表的NOMs的去除效果。通过比较季铵化改性前后树脂去除溶解性腐殖质的分子量和亲疏水性特征,评价了树脂基材吸附对该过程的贡献,以及对m-PGMA树脂再生效果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m-PGMA树脂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单体、油酸改性的Fe3O4为磁核。树脂为球状,含水率70.3%,离子交换容量为2.01mEq/g;粒径分布80~100μm,比表面积25.53m2/g,平均孔径2.75nm。树脂呈核壳式结构,Fe3O4位于树脂内部,在外加磁场下可以实现树脂的快速高效分离。通过改变转速可以有效控制树脂的粒径。当转速降低至510r/min、420r/min,分别得到粒径分布210~250μm和290~330 μm的树脂。m-PGMA树脂对溶解性腐殖酸的去除具有速率快、效率高的优点。该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树脂粒径越小,对溶解性腐殖酸的吸附速率越快。通过Boyd模型可知,其吸附过程液膜扩散占主导作用。树脂去除溶解性腐殖酸的热力学平衡可以用Freundlich等温线方程拟合。改性前的树脂对溶解性腐殖酸的去除主要通过疏水作用和苯环间π-π作用等物理吸附。改性后的m-PGMA树脂可以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和物理作用去除腐殖酸。通过比较季铵化改性前后树脂去除溶解性腐殖酸的分子量和亲疏水性特征发现,未改性的树脂对于小分子量(<10 KDa)组分的去除效果略好于大分子量(>100 KDa)组分,而对于疏水性组分去除效果远优于亲水性组分;改性后的树脂对于各组分腐殖酸的去除性能均有显著提升,特别是大分子量组分和亲水性组分。被树脂基材所吸附的大分子疏水性组分不能通过10%NaCl进行再生,因此表现为树脂初次再生时再生效率的显著下降(下降幅度6%),此后再生效率的下降率平稳在1%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