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欧经贸关系发展迅速。2013年,欧盟再度问鼎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我国继续为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然而,与双方规模巨大的往来经济不符的是,我国对欧盟的直接投资规模仍十分有限,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受到次贷危机与欧债危机的双重打击,欧盟需求的萎缩使得我国企业对欧盟的出口受挫,而欧元汇率的下降则使得欧盟资产相对于人民币更加便宜,加之欧盟因对外资需求增加而管制有所放松,这些都使得“走向欧洲”对我国企业产生了空前的吸引。在此背景下,本文展开了我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相关研究。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投资方式、投资主体、区位选择与行业分布等投资特点。随后,本文以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为框架,分析我国企业对欧盟直接投资的动因,进而引出投资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接着,基于2007-2012年欧盟27国的面板数据,本文建立起固定效应模型,对理论分析中提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显示,欧盟成员国的GDP规模与是否为“避税天堂”国家对我国企业的直接投资有着极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欧盟各国的汇率水平则对我国企业的直接投资有着极显著的负向影响。欧盟成员国的矿业产品出口额等其余五个因素对我国企业的直接投资均有着显著的正向或负向影响。最后,针对我国企业提出的在对欧盟直接投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本文分别从国家层面与企业层面提供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