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迁移对动词词汇搭配的影响——母语语境补缺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zeng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语迁移一直是二语习得领域中颇受争议的话题之一,本研究旨在从补缺假说的角度研究语言迁移现象(王初明,2003a,2003b,2003c)。补缺假说认为,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如果缺乏与外语形式相匹配的真实外语语境,母语语境知识就可能介入,与外语形式产生错配,从而引起母语迁移。这一观点有别于以往关于母语迁移的理论,因为它指出了迁移是因为语境知识的补缺而非简单的不熟悉外语形式。但至今为止从语境角度探讨迁移现象的研究还很少。 本研究通过考查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写作中因母语语境补缺导致的动词词汇搭配语误情况来验证补缺假说。为此,作者设计了一个定性研究,自建了小型语料库SCLEC,对三组不同学习阶段的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写作数据进行了收集统计。本研究基本遵循了Corder提出的错误分析步骤,按照错误类别标示SCLEC中的数据,并使用C0nCapp软件检索分析由于母语迁移和补缺造成的动词词汇搭配错误。 实验结果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写作中明显过多地犯了由于母语迁移导致的动词词汇搭配语误,母语语境知识在语言迁移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所涉及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水平越高,母语语境补缺和迁移的影响就越小。也就是说,在动词词汇搭配的使用过程中,英语水平低的中国英语学习者更容易受到母语语境知识的影响。我们还发现高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的动词词汇搭配更加复杂,低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的动词词汇搭配更加简单,倾向于使用万能的虚化动词。 总的来说,本研究为补缺假说提供了实证支持,验证了母语语境知识是导致语言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的理论。本研究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在以后的外语学习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正确的外语语境知识的同时,也要指导学生增强自身的搭配表达意识。
其他文献
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一位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女作家,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山村桑顿,拥有强烈的情感和反抗个性,创作了英国文学史上最奇特的小说——《呼啸山庄》以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古典文献中的瑰宝,影响早已不再局限于军事领域,而是成为指导政治,经济,外交等各个方面的经典。有人这样评价道:孙子和孔子一样有永恒的智慧,这种智慧属于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