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F-I在原发性结直肠癌发生及进展中的作用研究

来源 :石河子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m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在肝特异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基因缺失(LID)小鼠体内建立稳定的原发性结直肠癌模型。观察肿瘤发生发展的情况,探讨IGF-I在小鼠原发性结直肠癌中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的作用。 方法:①建立结直肠癌模型:使用肝脏特异性IGF-I基因缺失(LID)小鼠(实验组)和正常BALB/C小鼠(对照组)。LID小鼠的IGF-I水平仅为BALB/C小鼠25%,用化学致癌剂1,1二甲肼(1,1 Dimethylhydrazine DMH)颈部皮下注射诱导原发性结直肠肿瘤。②组织病理学检查:做病理切片,行HE染色,观察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的情况。③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对80例模型小鼠中已生成的结直肠癌小鼠的癌组织、癌旁组织标本,进行IGF-I的抗原染色,将染色结果与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⑴实验组与对照组在12周、18周和24周观察结直肠大体,发现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均开始出现异常体征且出现异常体征的小鼠数量在逐渐增加。⑵在12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的体重相比及各组内的体重相比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18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的体重相比及各组内的体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4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组间的体重相比及各组内的体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⑶在12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无肿瘤形成。在18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有肿瘤形成,实验组(1/10)与对照组(4/10)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24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有肿瘤形成,实验组(6/20)与对照组(12/17),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实验组粘膜内癌(1/20)、侵润癌(12/17);对照组粘膜内癌(9/17)、侵润癌(3/17)。⑷IGF-I免疫组化染色结果:IGF-I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部位是在癌细胞的核周胞浆中,星弥散状分布。IGF在对照组结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的表达率分别为81.3%和43.8%。结直肠癌组织中IGF-I的表达率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表达(P<0.05)。实验组结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的表达率分别为85.7%和28.6%。结直肠癌组织中IGF-I的表达率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表达(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间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IGF-I的表达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IGF-I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的强阳性表达率(由于(++)和(+++)的样本量较少,所以将二者合为一体)分别为42.9%、0和62.5%、25.0%。 结论:①实验组结直肠癌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IGF-I在结直肠癌中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表明IGF-I在体内水平的高低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②IGF-I在体内表达的不同对癌组织中的IGF-I的表达、癌旁组织中IGF-I的表达,可能有相关性。③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体重均减轻且两组的体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可能是小鼠体内IGF-I的水平影响了蛋白质的合成,从而使体重减轻。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