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中尺度海气浪耦合模式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大气和海洋的变化规律,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中,但利用其对西北太平洋海域的预报性能研究还开展相对较少,同时对相关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利用基于MCT耦合器的WRF-ROMS-SWAN区域海气浪耦合模式,针对西北太平洋海区进行2016年9月24日—27日每日12UTC起报的72h预报试验,利用NCEP-FNL高精度再分析数据对预报结果评估检验;针对海洋模式垂直混合参数化方案MY2.5和GLS-ε,选取了2014年9月7-10日和9月17-20日共8天分别对无台风/台风天气过程开展了两组预报试验,对海表气象要素、台风路径及强度、海表面温度和混合层温度的预报效果进行了分析;以台风“凤凰”和“鲇鱼”为例,修正初始背景场中的涡旋位置和强度,分别考察其对台风预报效果的影响,为bogus涡旋重定位方案的业务化应用提供依据。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对大气要素场预报误差的定量化分析结果,耦合模式的预报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相比于WRF模式其预报效果更好。对2016年9月台风“鲇鱼”的预报结果显示,耦合模式对台风路径的预报效果较好,但由于耦合作用引起的海表面温度降低的机制使得其对强度的预报偏弱。初始场的涡旋位置精度直接影响了台风的预报效果。(2)在无台风天气的情况下,海洋模式垂直混合方案GLS-ε对2m温度和2m相对湿度的预报效果要好于MY2.5方案,而在台风天气的影响下,则是MY2.5方案优于GLS-ε方案。(3)不同垂直混合方案对台风路径预报的影响不大,台风路径的预报效果主要取决于初始场台风中心的定位及台风强度。混合层热含量对台风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海洋对台风的响应过程中,MY2.5方案所造成的垂直混合更强烈,导致混合层温度偏低,从而使得台风预报强度偏弱,因此,从灾害预警的角度考虑,采用GLS-ε方案能使得耦合模式预报台风强度偏弱的情况得到一定改善。(4)涡旋重定位方案能够在保证大尺度环境场不变的前提下,对背景场中的涡旋环流范围内的要素场加以修正,因此,重定位后的涡旋环流与大尺度环境场之间保持了协调性和连续性。以台风“凤凰”和“鲇鱼”为例,涡旋重定位前后的对比试验表明,在前期的一段时间内,bogus涡旋重定位方案对台风路径和强度的预报效果有较大程度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