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宜居生活圈构筑中的老旧小区公共设施再设计研究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hyts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也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和文化大都市,始终走在国内城市建设与改革的前列。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供应进一步趋紧,在建成区的基础上改造、优化构筑舒适公共空间、高品质公共服务和开放共享的社区生活圈已成为上海新时代国际城市发展的主流趋势。2015年上海率先颁布施行城市更新办法,并由此正式转入以改善建成区空间形态和功能为核心的城市更新阶段。随着2016年《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的颁布,营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全年龄段人群提供覆盖高品质公共服务的社区环境成为上海体现共享发展理念、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举措,使得上海城市宜居圈中对小空间品质的提升与功能塑造的精细化更新显得更为关注,也就为湮没于城市鳞次栉比建筑群中的老旧小区焕发生机带来了新希望。上海大部分老旧小区作为上世纪传统制造业发展的附属产物,曾经一度很好地满足了大多数单位市民的居住需求,然而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速前进,这些小区生活现代化过程中不适应问题日益突出,如人口流动的频繁以及异质化程度的增加,小区的归属感逐步淡化,小区传统功能不断减弱,公共服务体系日趋薄弱压力骤增、公共设施实用性不高、设计及布局不合理、信息智能化服务水平落后等。为有效提高老旧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和多元社群互相依赖的社会生活圈,实现老旧小区与未来城市智能化的接轨,以公共空间和设施系统凝聚小区活力、以信息化技术资源的整合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的更新建设目标,笔者对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及其公共设施进行了再设计研究。本文提出在上海宜居生活圈构筑中对中心城区典型老旧小区的公共空间及服务设施进行设计实践,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实证研究方法、用户画像法、功能需求分析与多目标评价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围绕公共设施、人群行为、空间环境等要素展开由浅入深的系统性研究和多元分析,总结上海老旧小区典型特征。在大量详实的实地一手资料上,总结上海老旧小区现有环境下公共设施及其使用状况存在的共性问题,挖掘小区居民的潜在真实需求,提出小区公共设施的设计实践目标,即满足适应多元化人群需求的包容性公共空间,智慧小区相呼应的智能服务设施以及优化环境的公共设施改进意见。创新性地提出基于宜居生活圈构筑中老旧小区“邻里圈—社区圈—通勤圈”中相应的公共设施配置图以及老旧小区再设计原则,并以小区综合休闲娱乐设施为例,运用FAHP模糊层次分析法,通过对功能需求的两两比较以建立基于语言的模糊判断矩阵,并获得各功能权重分布,进一步梳理并挖掘得到老旧小区中不同类型的居民用户对小区公共休闲娱乐设施功能的递进性真实需求,开拓在设计问题中有效融合定性与定量数据的研究思路。以此为基础进行设计实践,最后将视觉化的设计提案进行评估分析,从而为上海进一步深化城市更新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建成生态街区,提高在城市人口深度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和上海市建设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全球城市”建言献策提供理论支持、决策依据。
其他文献
随着关节镜手术的普及,膝关节镜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增加,适应证的范围日益广泛,但关节镜手术并发症发生的种类和例数也随之增加.一些学者为精确分析并发症的发生率作了很
分析研究了在空调系统中采用和不采用除湿控制策略时对室内相对湿度的高限控制问题.在对湿度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同时兼顾对空调运行冷热耗量的分析,以全面认识和评价不同除湿控
1919年3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于"教育救国""平民教育"思潮之倡导下应运而生,在五四运动后经历调整,一部分团员转向政治革命道路。但该团在后期开展的学生讲演活动仍然丰富多
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下,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逐步推进,国家出资企业概念应运而生.司法实务在办理国家出资企业中的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案件时的一大难题是国家工作人员
首先采用风险价值(value at risk,VaR)方法根据历史数据计算出各月峰谷时段用电量的历史序列,并在一定的置信度下对谷段和峰段的用电量进行预测;然后采用区间数学方法构建了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