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价值观作为一定历史发展时期的主客体关系的反映,为每个人、每个组织、每个社会自发或自觉的拥有。人的主体性存在决定了人的价值观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作为人的社会,各种各样的价值观总是存在于任何一个社会之中,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价值观的多元更加凸显,然而,在多元化价值观的格局中,总有一种价值观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从社会发展实践来说,人类历史发展从低级到高级,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发展形态。在每一个社会形态,或者每一个特定社会制度下,主体总是持续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而在这种实践活动下,主体也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价值的角度对实践活动下的客体进行评价。因主体的多样性、差异性,从而主体形成的价值观念也是多元的,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对客体形成的价值观念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其作为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主体的实践行为。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愈演愈烈,成为国家、民族之间竞争的重要策略,因而文化的核心部分——价值观,其在国家、民族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所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在这一伟大实践过程中,党对有关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一系列理论认识也进一步深化,已经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层面,这一发展过程,说明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超越了真理层面而发展到价值层面,真正实现了真理性认识与价值性认识的统一。科学认知是正确实践的前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层面的科学认识必然要求积极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必然要坚持超越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吸收西方文化,以及理性思考和评判当今社会存在的多元价值观。只有建立在这种全面的、系统的、发展的思维之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才能真正适应并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理论框架(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功能定位(第二章);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认知的历史脉络(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面临的问题(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第五章)。引言:本章分为四个小节。第一节是问题的提出,介绍了选题的由来和研究的意义;第二节是国内外关于价值观研究的综述;第三节是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四节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理论框架。本章分为三个小节。第一节介绍价值、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及价值观建设的相关范畴的内涵;第二节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特点的论述;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规律的归纳。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功能定位。本章分为三个小节。第一节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与改革开放的关系,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改革开放的软实力;第二节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社会和谐的调节器;第三节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关系,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中国梦的源动力。第三章: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认知的历史脉络。本章分为三个小节。第一节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社会价值观的初步探索;第二节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第三节论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发展。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面临的问题。本章分为三个小节。第一节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面临不同社会形态价值观的挑战;第二节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面临的认知挑战;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本章分为三个小节。第一节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指导思想;第二节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理论路径;第三节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践行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