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以数据挖掘的方式分析周亚滨教授运用柴胡龙骨牡蛎汤的病例,来找寻周亚滨教授使用柴胡龙骨牡蛎汤可能的加减规律。2.以数据挖掘周亚滨教授的经验为例,来探讨在分析单一主方的加减规律时,关联规则的选取方法应该如何调整,才容易挖掘出有意义的用药加减规律。方法:本论文从周亚滨教授2016年5月至2017年9月的门诊病历当中,挑选了以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来治疗的病例261例,取其记录最完备的首诊资料来进行数据挖掘。我们先将首诊资料进行前处理,转换成一篮子商品的格式;接着,我们使用以Apriori为基础的数据挖掘法来建立有足够数据支持的重要关联规则;取得了重要关联规则之后,再进一步整理,来呈现周亚滨教授使用柴胡龙骨牡蛎汤的分析结果。重要关联规则的认定是本论文的重点,我们使用了 2样本T检验的结果,而非关联规则的置信度或提升度。这和我们分析的是单一主方加减规律与样本数量有关。结果:1.患者中医诊断多数为心悸与胸痹,中医证型多数为痰气交阻与心神失养,舌质多数为舌红、舌淡红、舌尖红、与舌暗红,舌苔多为苔白与苔薄,脉象多为沉、细、无力。2.置信度有提升(p<0.05)的药症关联规则有,心慌时使用甘松、苦参、玄参;心烦时使用夜交藤;睡眠欠佳时使用远志、酸枣仁、茯神、夜交藤,失眠时使用上述四药和龙齿、不用黄芪、不用党参;气短时使用黄芪、党参、桔梗、升麻,而且易症见胸闷;胸闷时使用黄芪、党参、香附、厚朴、不用磁石、不用龙齿;乏力时使用黄芪、党参、桔梗、升麻;汗出时使用乌梅;背痛时使用茯神、香附、元胡;头晕时使用菊花,不使用甘松、茯神、夜交藤。3.药物之间依照关联规则可区分为8组。第一组药物有15条关联规则,药物有元胡、丹参、川芎、菊花、三七粉、水蛭;第二组药物有26条关联规则,药物有香附、元胡、川楝子、木香、郁金、厚朴、枳实、浮小麦;第三组药物有10条关联规则,药物有龙齿、磁石、琥珀、珍珠母;第四组药物有16条关联规则,药物有远志、酸枣仁、茯神、夜交藤、柏子仁、合欢皮;第五组药物有6条关联规则,药物有甘松、苦参、玄参;第六组药物有16条关联规则,药物有黄芪、党参、生晒参、麦冬、五味子、桔梗、升麻;第七组药物有2条关联规则,药物有山药、砂仁;第八组药物有2条关联规则,药物有白术、生地黄。结论:1.周亚滨教授使用柴胡龙骨牡蛎汤时,患者中医诊断以心悸与胸痹居多,中医证型以痰气交阻与心神失养居多,舌脉提示患者有气阴两虚内热之倾向居多。2.周亚滨教授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的主要核心药物有柴胡、白芍、半夏、龙骨、牡蛎、黄芩、大黄、甘草、与桂枝,次要核心药物有远志、酸枣仁、茯神、夜交藤、与香附。3.周亚滨教授使用柴胡龙骨牡蛎汤为主方时的临症加减,心慌常用甘松、苦参、玄参;心烦常用夜交藤;睡眠欠佳常用远志、酸枣仁、茯神、夜交藤,更严重会使用龙齿,而且减少黄芪党参的使用;气短主要用药为黄芪、党参、桔梗、升麻,而且气短与胸闷有明显同时出现之倾向;胸闷主要用药为黄芪、党参、香附、厚朴,而且减少磁石、龙齿的使用;乏力主要用药为黄芪、党参、桔梗、升麻;汗出主要用药为乌梅;背痛主要用药为茯神、香附、元胡;头晕主要用药为菊花。4.周亚滨教授使用柴胡龙骨牡蛎汤为主方时的临症加减药物,有明显的8个群组。第一组药物,有元胡、丹参、川芎、菊花、三七粉、与水蛭;第二组药物,有香附、元胡、川楝子、木香、郁金、厚朴、枳实、与浮小麦;第三组药物,有龙齿、磁石、琥珀、与珍珠母;第四组药物,有远志、酸枣仁、茯神、夜交藤、柏子仁、与合欢皮;第五组药物,有甘松、苦参、与玄参;第六组药物,有黄芪、党参、生晒参、麦冬、五味子、桔梗、与升麻;第七组药物,有山药与砂仁;第八组药物,有白术与生地黄。5.使用Apriori算法配合2样本T检验所选出的关联规则,确实能在单一主方与资料量不够多的情况下,挖掘出一些周亚滨教授运用柴胡龙骨牡蛎汤的经验,显示此一方法是有可行性的。